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3日 0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核心提示
一車蔬菜,千里進京,價格始終波瀾不驚,每斤獲利不過一毛錢。然而在從批發市場到市民餐桌的“最後一公里”,其價格卻“野蠻上漲”,連翻幾個跟頭。近日,北京晨報記者跟蹤了一次西紅柿的瘋狂漲價之旅,發現蔬菜在“最後一公里”流通,至少要被扒五六層皮,由此也揭開了菜價“飆漲不落”的玄機。
為穩定菜價,國務院昨天下發通知,提出了7項措施促進蔬菜生産,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瘋狂之旅
1元到3元 西紅柿如何漲價?
批發商:千里進京只賺2050元
8月26日下午2點,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西紅柿批發專區,挂著冀、魯、吉等省牌照的運輸車輛分列在狹窄的過道兩旁,成箱的西紅柿摞得一人多高,批發商多坐在車的尾部,眼巴巴看著來往如梭的菜販子。
“你看這像缺貨的樣子嗎?”來自吉林榆樹市的郭先生順手指了一下滿地的西紅柿説,“下午5點,如果還賣不完,就1斤九毛或1塊錢處理了。”
郭先生給北京晨報記者算了筆賬,他每車總貨量約18000斤,收購價為0.8元/斤。雖然運菜車不用交過路過橋費,但車是租來的,除去付給車主3000元運費,還要加上批發市場收取的進門費150元,再加上他們一行3人每天吃喝費用100元,按賣掉一車貨需時兩天計算,一車貨到了北京,成本總價為17750元。
“拿總成本除以總貨量,每斤西紅柿到達批發市場的成本價大約是1元/斤。”郭先生説,就按每斤西紅柿賣1.1元計算,18000斤的貨他最多能賣19800元,刨除成本17750元,剩下的就是此行的利潤:2050元,“如果再刨除貨物腐爛的損耗,我千里進京販賣西紅柿,每車貨只能賺到1500元。”
記者核算了一下,按每斤西紅柿盈利0.1元計算,郭先生的利潤率為10%,而如果按目前的終端消費市場上西紅柿3元/斤計算,産生在“最後一公里”的2元利潤總額中,他只佔了5%。
中間商:許多利潤用來打點關係
8月26日下午,在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北京晨報記者遇到了開金盃車的中間商劉先生。劉先生説,他是1.1元/斤進的貨,總共540斤,價格為594元。“我一車貨成本是744元,算到每斤西紅柿頭上,成本就成了1.3元/斤。”
當日,劉先生以1.8元/斤的價格,將貨賣給超市和菜市場,“這車貨我能賣972元,刨除成本744元,賺228元。進價高,賣價也高,反正我也就加個五毛來錢的利。”劉先生説,説是每斤西紅柿能賺5毛錢,但他花在“打點關係”上的錢,早已實質性地削減了利潤。
“超市的蔬菜區管事的,都是多年‘關係’,只要我送貨,他們每天吃的菜,從來就沒讓他們自己花過錢,一兩星期還得請吃頓飯,這不都是成本?”當記者質疑其“利潤過高”時,劉先生如是説。
記者計算的結果是,郭先生的利潤率為38%,而其盈利佔“最後一公里”利潤總額的比例為25%。
菜攤主:每斤加價五毛五才保本
公主墳西一家菜市場內,被二道販子劉先生每斤拿走5毛錢的西紅柿,以1.8元/斤的價格,倒手賣給了攤主馮女士。記者注意到,該攤位西紅柿的零售價為3元/斤。
“你覺得我每斤西紅柿能賺1塊多?”馮女士對記者説,去年,她攤位租金是2400元/月,“四五月份,我租的房子漲到每月1600元,就連這個17平米的攤位,每月租金也漲了1000元,再加上水電費200來元、管理費600來元,我每斤西紅柿賺個五六毛錢就算不錯了。”
馮女士説,她每天的出貨總量約在350斤左右。而其日房租53元、日攤位費113元、日管理費20元、日水電費6.7元加起來,她經營此攤位,每天需付出約193元的成本,將這193元分攤到每斤菜上,她需在每斤西紅柿的進貨價上加價0.55元,才算不賺不賠。照此計算,她的進貨價為1.8元,另加成本0.55元,這樣,到了她這關,每斤西紅柿的成本就成了2.35元,也就是説,馮女士可以從每斤西紅柿上拿走0.65元的利潤。
記者計算了一下,按每斤西紅柿盈利0.65元計算,馮女士的利潤率為28%,佔“最後一公里”利潤總額的比例為32%。
超市經理:管理費租金分一半利潤
在豐台區六里橋南一家超市,西紅柿標價是3元/斤。中間商劉先生給該超市送去5箱貨,計150斤。
該超市負責蔬菜區的賀經理説,由於超市也是租用的房屋,按西紅柿攤位一平米計算,日租金約合30元,而水電費、用人的費用等綜合管理費用,日均則約40元,“估算一下,每斤西紅柿到了我們這,成本應該為2.3元。”記者估算了一下,該超市售出西紅柿的利潤率為30%,而其佔“最後一公里”利潤總額的比例,竟達35%。
賀經理説,他此前在五道口一家菜市場做過經理,“菜市場雖然不直接經營攤位,但只靠攤位租金和各項管理費,就能佔去一樣蔬菜總利潤的一半甚至更多。”
流動小販:小區搶生意一斤賣2.5
8月26日下午4點,流動小販魏先生從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中間商手裏買了一箱西紅柿,每斤1.5元。魏先生説,他是從河南新鄉來的,住在石景山的一處半地下室內。魏先生稱,在北京騎三輪賣菜已兩三年,最近才摸清“門道”,“我進了貨就往小區跑,往小區菜市場附近一放,價格低點,很容易搶生意。”他還要應付城管和保安,“我自己抽三塊錢一盒的大前門,但我每天得備一兩盒七八塊錢的紅塔山,遇上城管,實在跑不了,就塞一盒。”記者算了一下魏先生的利潤率,按其1.5元的價格拿貨,將房租、飯費等算進去,成本變成2元/斤,這樣,他每斤賺5毛錢,利潤率為25%,其佔“最後一公里”利潤總額的25%。
一夜飆升
3元 西紅柿賣到雪天價
8月22日,租住在西城區香廠路的陳先生,像平常一樣,帶了5元零錢去樓下的菜市場買菜解決晚飯,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這點錢只能讓他買回了一把長豆角,剩下的錢連買一斤西紅柿都不夠。
“一夜之間,菜販子小攤前的標價牌‘巨變’,西紅柿3元/斤,長豆角3.2元/斤。而一天前,這兩樣菜各買一斤,加起來都不會超過2.5元。”陳先生認為,如今的菜價不要説他們這些租房住的上班族受不了,就是那些有錢人,恐怕也會皺下眉頭。
8月26日起,記者分別在朝陽、海淀、西城、石景山、豐臺、東城等區菜市場詢問菜價,發現正如陳先生所説,8月23日左右,各區菜價都已完成“一夜飆升”,西紅柿的平均零售價已至3元,黃瓜更是躥到了3.5元。而這只是此次菜價狂飆的冰山一角。
但8月26日下午,記者在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調查發現,各西紅柿批發商的平均報價,僅1元左右。26日下午,當來自吉林榆樹的批發商郭先生從記者口中得知,夏末的西紅柿竟能賣到3元,不禁倒抽了一口氣,“這是冬天下雪時才有的價!兩塊錢的差價都讓誰賺了?這也太黑了!”
菜價怪象
批發價降菜價照漲
●説法1:曾經缺貨
來自河北張家口的西紅柿批發商王先生説,此次西紅柿售價飆漲,原因是自8月22日起,批發市場上的西紅柿經歷過短暫的缺貨現象,西紅柿的批發價一度達到2元/斤,“原因是:一來河北露天生長的西紅柿受季節影響,産量變低;二來大棚的西紅柿又沒到成熟期。”
●説法2:商家追高
北京晨報記者調查發現,8月23日前後,本來要往上海等南方城市運輸西紅柿的批發商,聞聽北京市場價格飆漲,立刻把西紅柿往北京拉。此時,東北的西紅柿大量上市,到了8月26日,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上,西紅柿批發商看上去比買西紅柿的都要多。
●説法3:堵車擋箭
説到“京藏高速堵車導致運輸難”,王先生不禁搖頭:“確實堵,但沒那麼邪乎,我昨晚8點從張家口出發,到了今天淩晨4點多就進了京,也就花了8個多小時。這條路,平常也得走五六個小時。”
●説法4:攀比叫價
8月26日,新發地等批發市場上,西紅柿的批發價已降到1元/斤左右,但記者從朝陽、石景山、海淀多家菜市場了解到,西紅柿售價並未“回歸”,大多仍是3元/斤。對此,石景山菜販魏先生的解釋頗值得玩味:“我賣菜不是看批發價是多少,周圍的菜市場都賣3塊錢,我也只能這麼賣。”
業內分析
為什麼是“最後一公里”?
●原因1:成本增加
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統計室工作人員劉先生稱,蔬菜價格在“最後一公里”狂飆,原因在於蔬菜經營者的生活和銷售成本一直在增加所致。
●原因2:供需矛盾
中國社科院農政研究中心胡冰川先生認為,之所以會出現菜價在“最後一公里”價格飆漲,根本原因在於,北京市蔬菜需求與供應條件的矛盾所致,“蔬菜是低質、低價、易腐的商品,需要高效率的配送條件,但北京的菜市場卻呈現出減少、縮小、缺失等現狀,再加上在京配送蔬菜的運輸成本,遠高於蔬菜從産地到批發地的運輸成本,近年來房租又不斷飆升,最終造成了‘最後一公里’菜價遠高於批發價。”
●原因3:壟斷經營
胡冰川先生認為,由於市民身邊的菜市場小、少、無,導致一些菜市場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壟斷經營,而市民對蔬菜的需求是“剛需”,對菜市場的選擇餘地變小。
●原因4:配送率低
胡冰川説,關鍵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蔬菜供應效率的問題,如果配套菜市場建設到位,蔬菜配送效率提高,根本不會出現菜價漲起就難落的現象。
除署名外 本版文字攝影
晨報記者 張永生
中央聲音
國務院:七項措施穩定菜價
國務院昨日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産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稱,近年來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蔬菜價格大起大落、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並存等問題日益突出,為此,國務院提出了7項具體措施以促進蔬菜生産,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七項措施包括: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給能力;加強蔬菜重點生産基地建設;改善蔬菜流通設施條件;完善“綠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産銷的組織化程度以降低營銷費用;強化蔬菜信息體系建設;統籌抓好當前“菜籃子”産品生産供應。通知強調,11月底前,各省級人民政府要將本地區落實情況報國務院,相關部門要開展專項督查。
商務部:短期回落可能性小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8月底的一週國內蔬菜價格延續上漲態勢,整體漲幅1.9%。而綜合過去的八個月來看,菜價上漲似已成常態。
數據顯示,自6月中旬開始,幾乎所有菜價都開始上行,以圓白菜為例,上漲幅度超過60%。大蒜、生薑等易儲存品種,自去年底以來,更是漲勢不斷,生薑目前的批發價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左右,而大蒜則接近兩倍。上半年菜價持續上漲,往往被歸結于天災以及種植、運輸成本上漲的原因。而自六月中旬以來的這輪漲勢,不少輿論將矛頭指向了遊資炒作,而一些分析人士則認為,生産、流通環節存在的問題更為關鍵。商務部的數據估計,目前北方露天蔬菜進入尾聲,南方蔬菜尚未大量上市,而9月開始大中院校陸續開學,蔬菜消費增加,預計後期回落可能性不大。
晨報記者 周治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