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文物造假遍地開花形成産業鏈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1日 14: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河南安陽“真假曹操墓事件”最近又起波瀾,一位河北籍學者閆沛東驚曝曹操墓事件其實是個“彌天大謊”,所有發掘文物都係當地事先偽造埋入墓穴,並稱掌握了錄音等一手證據。此事一齣,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將曹操墓再次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姑且拋開曹操墓本身真假問題不談,中國假文物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産業鏈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收藏熱潮的興起,假文物製造在全國“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假文物源源不斷地流入到全國各大文物市場,造成假貨氾濫,收藏業遭遇誠信危機。由此,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揭示中國假文物産業鏈的發展現狀。

  文物造假形成産業化

  “其實文物造假、高倣在中國是自古有之的一個産業,但是不可否認從歷史上來看,當今社會是文物造假、高倣最為鼎盛的時期。”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向記者憂心忡忡地表示。

  長期從事假文物産業研究的李彥君發現,北京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假文物集散中心,在北京程田古玩城、潘家園舊貨市場,如今就算行內人也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會被“栩栩如生”的假文物騙過法眼。“我遇到太多的案例了,我的一個朋友幾十年間耗費近百萬元收集了一屋子藏品,結果竟然沒幾件真品。”

  實際上,在文物出土大省河南,假文物和高倣文物已經悄然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有的甚至成為了當地主要的財政支柱。目前已形成了以洛陽孟津南石山村、禹州神垕鎮、南陽鎮平縣三地為中心的文物倣造産業,而且各具特色。唐三彩、古鈞瓷、古玉都是當地最為常見的倣造文物。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陶瓷製造歷史悠久,有媒體記者在暗訪時了解到,一個村子就有幾十家農戶在仿製各類“文物”。有的農家院落密密麻麻散放著各種各樣的成品和半成品的仿製瓷器,而且媒體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從古至今各類瓷器竟然一應俱全,而且其“做舊”手法多種多樣,最後成型的仿製文物惟妙惟肖,普通收藏者根本無法辨別其真偽。而且,與相對低水平的仿製相比,當地更是存在著一批以高倣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據了解,這些技術水平高超的高倣藝人現在已經能完全仿製出就連專家都無法分辨的“文物”了。

  “無論是高倣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仿製,我們都可以把其統稱為文物造假。”李彥君對記者説道,“因為中國並沒有專門針對文物仿製的法律,這就造成了你販賣真文物可以法律制裁,而你仿製文物反而合法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文物仿製産業迅猛發展的原因”。

  有專家認為,這種集文物仿製、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鏈條現在擁有超過10萬從業者,每年收入超過百億元,儼然成為收藏市場新的吸金器。

  假文物生産全國“遍地開花”

  其實不僅僅是河南,全國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物仿製基地。李彥君向記者列舉了部分案例:全國90%的仿製紅山玉産于遼寧地區;仿製良渚玉大部分産于江浙一帶;仿製齊家文化玉器則主要集中于甘肅;戰國、漢代玉器則是河南、安徽、徐州地區最盛。

  “現在文物倣造具有很明顯的區域特徵,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發現,文物出土當地就是文物仿製最為興盛的地區。”李彥君説道,“部分是因為傳統工藝的流傳,部分也是因為只有當地才能夠産出相應的文物原料,例如遼寧錦州及岫岩滿族自治縣倣高古玉很出名,因為當地稀有的玉石資源就是高古玉本身的原料”。

  正因如此,很多文物販子專門到這些地方以極低的價格收購甚至是定制高倣文物,然後流通到大城市的文物市場,以假亂真。李彥君向記者解釋道,目前在北京文物市場上有幾個類別的仿製文物渠道。一是由仿製文物的地方廠家直接在北京設立銷售點,這些銷售點往往直接標明自己出售的是仿製文物;二是將這些仿製的文物出售給北京的文物代銷店;三是進入拍賣公司,通過高價拍賣的方式得到收藏和流傳。“第二種形式最為普遍,這種代銷店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文物店面和各種攤位。”李彥君説。

  文物鑒定專家關海森也對此表示,這些仿製文物流向市場的手法很多,有些人拿著東西在古玩城、拍賣會以及集貿市場如地攤兒或者周邊,神神秘秘地拿著東西找客人:“老闆,我這有古董,你要不要?”或者在市場的周邊擺幾件東西,穿得破破爛爛,然後坐在那裏“釣魚”;還有就是有顧客信息洩露,他會打電話主動找上門。

  “有時候我們甚至開玩笑説,我們搞文物鑒定、修復的人應該向造假者學習,造假的人是我們的老師,文物修復包括博物館修復和商業修復,後者就是要求做出的東西用肉眼看不出來,在這方面文物倣造者甚至比我們專業。”關海森笑著表示。

  鑒定體系不完善導致假文物氾濫

  面對著日益龐大的假文物産業鏈條,我們該如何應對?為此,李彥君表示困難重重。“首先從國家法律上來説,我們缺乏相應的法律條文去保障文物購買者的利益。”李彥君解釋道,在成熟的國外藝術品收藏市場,出售藝術品的機構都提供嚴格的保真服務,一旦你購買的藝術品被權威機構鑒定為假,那購買者會得到全額賠償。“而在中國我們購買藝術品是自己負責,買對了算我們走運,買錯了只能認倒楣。”李彥君表示。

  在關海森看來,市場缺乏相應的文物藝術品仲裁機構也是導致假貨氾濫的原因之一。一旦上當受騙,沒有仲裁機構處理糾紛,所以往往依靠打官司之類的手段,耗時耗力,更多的人選擇自咽苦果。

  但與此同時關海森認為,要想改變文物造假這樣一種整體環境,得從鑒定技術上做文章。“鑒定技術可行後,法律上才有裁定一件事物的標準。法律的裁定和知識在老百姓當中的普及,是改變的根本。現在的造假市場沒有人管理,也缺乏相應的鑒定技術。”

  李彥君也認為,相應專家鑒定體系的不完善是導致假文物産業鏈發展的原因之一。在他看來,中國應該建立完善的鑒定專家隊伍體系。“為什麼假文物到了如此堂而皇之的地步?就是因為有能力鑒定的人太少了。”李彥君表示,例如河南倣造文物的企業可以仿製文物,但必須在出售的時候標明仿製。很多的時候一些充當中間環節的文物商販會故意將這些仿製文物當真的出售,這個時候就需要專家出來鑒定。“專家要對這些文物做出權威的認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購買者利益。”

  同時,李彥君表示,中國需要完善專家隊伍建設。“現在我們很難界定專家這個概念,是個人都敢説自己是專家,因此我們要嚴格規劃專家的等級界限,制定明確的標準。”在李彥君看來,應該實行文物專家分級制度,通過國家統一的考試培養確定相應的文物鑒定專家人才。

  “只有專家體系完善了,我們才能讓文物購買者放心去購買,也能從假文物流通的各個環節上遏制規範,再加上我們的執法隊伍嚴格執法,最終才能讓文物仿製市場規範,讓假文物流通越來越少。”李彥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