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中國經濟特區今紀念成立30週年:新使命令人期待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6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中國經濟特區建立30年特別報道

  資料圖片:8月21日,溫家寶專程來到深圳博物館參觀《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大型展覽。這是溫家寶參觀展覽前向鄧小平同志塑像獻花。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30週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8月20日至21日深入深圳的企業、科研院所、口岸和社區,就發展戰略性新型産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調研。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廣東的特區,尤其是深圳,無疑就是中國改革的先行先試者。

  過去三十年,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首家股份制企業誕生、率先打破“鐵飯碗”,首試收取土地使用費,率先進行價格改革……都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標本性的經驗。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在日前一次理論研討會上,也認為深圳完成了中央設立特區的戰略意圖。

  然而,當特區不知不覺間走到而立之年時,三個特區都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新問題,“特區不特”是共同面臨的局面,這一困惑已經闖進特區人心裏多年。現在的特區推出的種種改革措施都已經不再像30年前那樣一枝獨秀、滿場喝彩。學者普遍認為,現在特區的改革,難度更大,甚至面臨半途而廢的危險。

  “誰將聲震天下,必長久深自緘默。”特區的再次爆發讓人期待。

  深圳

  以前摸著石頭過河

  現在在深水區游泳

  特區的新使命是什麼?這無疑是新世紀以來 深圳人追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經過多年的探索後,近兩年,《珠三角規劃綱要》和《 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的相繼出臺, 深圳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等等。

  更讓 深圳人重新找到自信的是,去年,期待已久的創業板在 深圳開市,今年7月1日 深圳特區順利擴容,而前海的開發也已箭在弦上……

  不僅如此,在近日舉行的“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李君如就指出, 深圳未來除了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還要配套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特別要讓 深圳的市民在 深圳的改革開放中有更多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市民參政意識越來越高

  事實上,與其他城市相比, 深圳的確有更好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

  深圳是最早有市民個人參選人大代表的內地城市之一。

  早在2003年, 深圳舉行區縣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普通企業員工肖幼美貼出競選海報,以“社區居民”身份參選。就在這一年, 深圳有一批草根市民以個人的名義競選人大代表,其中有企業高管、業委會主任、律師甚至還有下崗失業者。

  現在已經成為“明星代表”的肖幼美,在她的競選海報上印著競選口號:“傾聽來自基層的呼聲,監督政府的作風與體制改革;反映廣大群眾的意願,做政府與市民的橋梁……”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的汪永成教授也認為,“更多真正能整合民意、反映民意、監督政府的人大代表積極參政,或將有效促進政府循序漸進地自我完善。”先行實現大部制

  而更重要的改革措施在於以大部制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004年,深圳在全國先行一步啟動改革,在文化、交通、城管等部門實現了大部制。

  2009年7月31日,深圳市政府機構從46個大幅度減少到31個,精簡幅度達到1/3,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思路將政府機構設置為委、局、辦三個層次……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深圳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改革進入深水區

  “以前深圳一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我們必須學會在改革的深水區游泳了。”深圳社科院社會發展所所長楊立勳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深圳30年前與目前改革形勢的對比。

  楊立勳認為,過去30年間,難度系數相對較小的改革都已經被深圳觸及了,深圳現在應該開始著手剩下難度較大的改革了,“但這些改革都屬於綜合性配套改革,其複雜性、艱巨性以及涉及面之廣都超過了30年前。”楊立勳説,“深圳從淺層次改革向深層次的改革,從經驗式改革向科學改革,是讓深圳特區建立30年這一特殊歷史節點成為拐點的關鍵。”

  而在作為深交所籌建人之一的禹國剛認為,今天的深圳市政府有很多可以施展的地方,例如可以加大金融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規範證券交易市場,集聚更多的資金為深圳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深圳要重拾特區精神,“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禹國剛用《孫子兵法》裏的一句話表達了其對深圳未來的期望。

  珠海

  不一樣的發展路 興建“幸福之城”

  如果説深圳的改革仍然讓人期待的話, 珠海與珠三角不同的發展道路更是讓人矚目。

  “ 珠海正在走一條和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發展道路”,這是省委書記汪洋在 珠海調研時給 珠海的評價,他堅定地指出,“可以預見,未來的 珠海一定會成為廣東發展新的增長極、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現在,這一點 珠海人特別自豪,因為在珠三角, 珠海是公認的宜居城市。

  而在金融危機後,中央又給了 珠海特區一份大禮,那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獲批和橫琴半島的開發。 珠海從未如此讓全國關注。

  珠海市委書記甘霖指出,到2020年, 珠海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到2040年,特區成立60週年之際,把 珠海建設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城市,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之城。

  把宜居指標、幸福指標提到如此高度,也只有 珠海。

  日前,來自內地的原材料生産商莫開國在實地考察橫琴後,不無惆悵地表示,“ 珠海已非當日,這樣的寶島,屬於極度稀缺的寶地,普通製造業想分一杯羹幾無可能”,這位叱吒風雲的老闆只好絕塵而去。

  莫開國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橫琴新區絕不是對任何資本和項目“來者不拒”,備受關注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明文規定,橫琴界定了廢氣排放、污水處理等多項環保剛性指標,綠色生態系統將最大限度得到保護,半個島都是“禁建區”。

  除了對環境的強烈關注,港珠澳大橋成功開建, 珠海珠西核心的地位牢不可破。

  蟄伏多年的 珠海市,正在以熱火朝天的幹勁迎接著新一輪的大發展。2020年

  珠海欲奪珠三角人均GDP第一

  本報珠海訊 (記者陳治家)昨日,由中共中央黨校理論教研部、珠海市委共同舉辦的珠海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理論研討會在珠海舉行。會上珠海市委書記甘霖指出,珠海目標是要努力建設人口均衡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三型社會。

  珠海市委書記甘霖表示,30而立,珠海再出發,當前珠海正處於經濟特區由前30年向後30年邁進的重要節點,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人口均衡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三型社會,確定了未來30年的主要發展目標和任務,到2020年建立特區40週年之際,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人均指標都要力爭達到珠三角首位,實現生態一流、文化繁榮、法治優良、社會公平的發展目標,成為廣東發展新的增長極及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到2040年建立特區60週年之際,把珠海研究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城市、創新城市和港口城市,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活力城市,以生態文明新特區的面貌,引領特區發展新潮流。

  汕頭

  潮汕揭形成千萬人口大市?

  三個特區中, 汕頭目前面臨的困難似乎要多得多。

  一位在 汕頭特區成立之初就在特區管委會任職的老同志對廣州日報記者説, 汕頭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市的時間較晚,加上1991年 汕頭分成三市也對特區的發展不利。“本來 汕頭特區的使命是對接廣泛的華僑資源,分成三個地級市影響了特區的發展。”

  今年7月份, 汕頭市委九屆九次全會召開,全會一份報告中的數字還是顯示著 汕頭這座城市沉重的現狀——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在廣東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 汕頭市GDP增速倒數第一,第二産業和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倒數第二,出口增速倒數第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倒數第四,第三産業增速倒數第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倒數第七……

  “從省的考核情況來看,我市發展狀況不但遠遠落後於珠三角地區,而且越來越被粵東西北的其他城市所趕超。這與特區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剛剛履新的 汕頭市委書記李鋒在那次會議上説。李鋒,是十年內深圳向 汕頭輸入的第三位市委書記。

  在這樣的歷史認識下, 汕頭特區要如何走?

  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認為 汕頭特區應該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非主城區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等。“(特區)要發展金融、貿易、物流等,而不是製造不銹鋼、陶瓷、羊毛衫。”

  “最理想的是,潮汕揭這三個城市應該能夠形成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這樣的話,對於市場的塑造、産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很大的空間。”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研究員王建在描述 汕頭特區前景時拋出了這樣的觀點。(記者:阮曉光、鐘達文、陳治家、陳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