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0日 09: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社論
8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罕見地研究了中國的“菜籃子”問題。會議指出,近年來一些地區“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弱化,措施不落實,蔬菜生産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低,流通設施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蔬菜價格大起大落、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並存等問題日益突出。
2009年以來,持續上漲的菜價,讓民眾多有怨言,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高度關注菜價,可謂正當其時。
菜價的平抑不能寄希望於風調雨順,更不能完全託付給市場,蔬菜等基本生活用品的流通,屬於重大的民生事項,它需要政府負責任地擔負起公共服務的職責,“菜籃子”市長負責製作為保障居民蔬菜供應的寶貴經驗,它不應被忽視,而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進完善。
對於如何抓好“菜籃子”,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6項措施,包括加強蔬菜生産基地建設、改善蔬菜流通設施條件、落實和完善“綠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産銷組織化程度等,而其中的每一條都大有文章可做。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雖然蔬菜從田間到城市,這一流通過程是菜價上漲的一個因素,但是蔬菜從“進城”到市民菜籃子的“最後一公里”,卻是菜價飆升的最大推手,所以,平抑菜價,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關鍵。
今年6月,央視《經濟半小時》曾報道,一位山東來的長途菜販透露,拉10噸菜到北京,每斤蔬菜平均只能加價兩毛錢,5分錢一斤在山東進的西葫蘆,到了新發地市場,批發價只有每斤兩毛五左右,但到了社區菜市場就翻了4倍,賣到1元一斤。批發價為0.8元的西紅柿,到了菜場價格也翻了2.5倍,變成了兩元一斤。
不難看到,蔬菜加價最猛的環節並不在長途運輸,而是在“批發”到“零售”的這“最後一公里”。但是,雖然菜價暴漲,菜販們並未賺得“暴利”,中間巨大的利潤其實被菜場經營者給吃掉了。原來,在2000年,北京市為了穩定蔬菜價格,曾規定蔬菜攤位每月租金不能超過30元,10年來,國營菜場大多交由私人和公司經營,很小的蔬菜攤位租金普遍已漲到500元左右,翻了16倍,有些社區菜場租金甚至漲到千元以上,翻了30多倍。
這些社區菜場之所以不斷調高租金,除了趨利性使然,更因為他們佔據著壟斷地位。一方面,北京這些年城市改造,大量菜場被拆除,使得城區菜場越來越少,這樣一來,菜販經營的選擇餘地就很小,他們不得不接受菜場經營者的盤剝;另一方面,北京對流動攤販嚴格控制,流動攤販的蔬果經營不能起到與社區菜場競爭,平抑菜價的作用。
社區菜場要不要完全市場化,這可能是對政府公共服務職責的考驗。從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目標看,社區菜場應該和學校、公園、公交站、體育場一樣,是一種公共設施,所以,它不宜成為圈錢的工具。城區寸土寸金,或許一些政府部門認為拿出土地建菜場有難度,可是在地價比北京高得多的香港,港島的中心地段照樣有為市民提供豐富生鮮食品的“街市”。香港能做到,內地城市為什麼辦不到?此外,有序放開流動攤販經營蔬果,已不僅是便民問題,而且關乎菜價的平抑。
此次國務院平抑菜價的6項措施中已明確要求:加強城市蔬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等的建設、服務與管理,在特定時段為流動菜攤開闢專門銷售區域。若要這樣的意見真正獲得執行,在“市長負責制”規定內,還得包括“問責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