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我為什麼能買下沃爾沃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4日 0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日,沃爾沃資産交割完畢,李書福出任沃爾沃轎車的第一任華人董事長,中國誕生第一家跨國汽車集團、擁有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名車品牌,中國民營製造業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手筆的海外並購。

  不過,無論是對吉利還是中國,這種擁有僅僅是法律上的一個開始。李書福為什麼一定要豪賭沃爾沃?沃爾沃到底看中了吉利什麼?中國靠花錢能複製出屬於自己的沃爾沃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李書福。

  沃爾沃選擇的是吉利,還是背後的中國市場?

  記者:沃爾沃有80年曆史,年銷售額是吉利的近10倍。這兩年來,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一舉一動,都免不了招致嘲笑、質疑和詰難。即便是大功告成,你是否仍然無法消除這種懷疑:沃爾沃選擇的其實不是吉利,而是吉利背後的中國市場?

  李書福:沃爾沃到底看中了吉利什麼,我舉一個例子。福特有龐大的律師團,協議有幾萬處修改,整個並購的過程非常艱苦。

  在談判的關鍵時刻,福特一位高管支持我們。他十多年前擔任波音公司總裁時,跟吉利打過交道。吉利汽車最早的註冊商標其實是“波音汽車”,結果遭到了波音公司的抗議。

  儘管商標是合法的,但出於對波音公司的尊重,吉利還是無條件放棄了。這個小小的商業摩擦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覺得吉利雖然不起眼,卻懂得尊重國際通行的商業文明。

  吉利要買沃爾沃,的確是太難了,2007年我們就向福特提出了申請,人家根本沒有理睬。但是中國有個政策很好,海外並購都要在發改委備案,不允許自相殘殺。沃爾沃認識到要走出困境,眼下最大的機遇就是借助中國市場。所以回過頭來看,當吉利在發改委備案時,沃爾沃如果要選擇中國,就只能選擇吉利。

  福特出售沃爾沃,不是一賣了之。如果最終企業垮了,福特也要承擔社會責任。為什麼那麼多國家的競購者一個個出局,因為別人來競購,目的是消滅沃爾沃,財務投資公司的目的是將其轉手變現。

  沃爾沃看中吉利什麼,一是吉利背後的中國市場,二是吉利的商業文明,三是吉利的民營企業性質。可是完全靠民營企業他們也有擔憂,所以吉利也同一些國有企業進行合作。

  “消化沃爾沃這件事,靠我一個人做不了”

  記者:沃爾沃的技術、品牌和商業渠道,現在是姓“李”了,但這不過是法律和商業上的歸屬。沃爾沃的核心競爭力,沃爾沃的思想、眼光和智慧,也姓“李”了嗎?花錢買來的“兒子”,能變成“親兒子”嗎?

  李書福:如果不是因為核心技術,談判雙方這麼寸土必爭幹什麼?也不用談得這麼艱苦了。

  把沃爾沃的東西變成中國人自己的東西,也許是癡心妄想。但是如果不把技術、品牌這些核心的東西先買下來,我們連妄想的機會也沒有。我們的汽車産業跟世界上的差距,是赤腳的在追穿鞋的,20年之內肯定追不上。沒有別的辦法,我們不是有錢了嗎?那就先收購再説,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怎麼轉化為中國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的想法,一定要讓沃爾沃在中國落地生産,否則就變成了純粹的財務投資。只有落地,才能提升技術研發人員水平,培育汽車零部件企業。但沃爾沃的技術,的確太尖端了,它的實驗室在研究的是撞不死人的汽車,零排放的汽車。消化吸收這些東西,靠我一個人做不了,靠吉利一家企業做不了,要依靠國家的力量。比如沃爾沃在中國生産基地的佈局,這應該是由國家層面來考慮。

  在吉利和沃爾沃的關繫上,吉利不是要表面的沾光,而是要真正學到人家的精髓。福特收購沃爾沃,是把他當“兒子”,所以沒搞好,吉利是把沃爾沃當“兄弟”。吉利將來會考慮少量運用沃爾沃技術,因為吉利是大眾化車型,用不著太多世界頂級技術,還是要保持沃爾沃在技術上領先。

  “我從來就沒給自己留過退路”

  記者:從當初一文不名到現在坐擁港股300億元市值,即使不做並購沃爾沃這件事,你也非常成功了。但是現在吉利集團一年的銷售利潤,連養活沃爾沃的員工都不夠,隨時可能把吉利拖垮,把你一生心血都賠進去,你不覺得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豪賭嗎?到現在為止,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也沒有太多成功的範例。你有沒有想過,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李書福:如果是為了錢,我就不會來造汽車。2002年我就動了沃爾沃的心思,想把它買下來。那個時候吉利才剛剛拿到小轎車“準生證”,一分錢銷售收入都還沒有。已經投入20個億,我早就把全部身家性命都搭上了。

  我還在開冰箱廠的時候,就將自己的車拆掉讓工人倣造。當時想造的是中國自己的頂級汽車,打造一個像沃爾沃這樣受人尊敬的企業,所以一開始才會註冊波音汽車的商標。

  吉利買沃爾沃這件事,就是我多年的夢想。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是被現實逼到這一步的。中國的汽車競爭太慘烈了,如果不能儘早進入産業分工的更高端,遲早是死路一條。所以吉利如果還想生存下去,只有海外並購這條路可以走。用資本換時間,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在我們前面走出去的企業中,聯想邁出了驚險的一步,悍馬的並購是流産了。但不管多少次失敗都不能否定一個共識,那就是融合、並購帶來的多元化恰恰是産生偉大企業的搖籃。文化差異本身是好事,善加引導能産生混血的聚變。人類如果只在族群內部通婚,生出的是癡呆兒。我想企業也是一樣。(記者 郭獻文、章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