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戴爾高盛相繼以罰代法美式和解 溫柔報復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31日 13: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已經纏訴5年的戴爾財務虛報案于7月22日畫上句點,IT巨頭戴爾(Dell)在保留了對指控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尊嚴”下,同意向美國的“證監會”即“證券和交易委員會”(簡稱SEC,證交會)支付1億美元的罰金,作為對證交會提起的民事訴訟的和解。

    為配合這次以公司法人層面的和解,公司高管也以支付和解金的方式承擔了個人責任。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認罰400萬美元,前首席執行官凱文羅林斯認罰400萬美元,前財務總監詹姆斯施奈德也認罰了300萬美元。

    和解消息傳開後,戴爾和高盛的股價強勁上揚。

    戴爾案只不過是最新一起美式和解案。在戴爾和解之前數日,華爾街“不可一世”的金融巨鱷高盛(Goldman Sachs)也與證交會達成和解,高盛承認對客戶作了誤導性的信息披露後,在既不否認也不承認欺詐指控的基礎上,同意向美國證交會支付5.5億美元的罰金,以了結證交會領銜的一系列針對高盛的民事訴訟。據信,高盛案的成功,會推動證交會針對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金融巨頭在金融危機前後不法行為的法律行動。

    美式和解制度

    監管部門和被監管者何以能交錢“私了”?這首先是把這類處罰定調為“民事處罰”(Civil Penalty),與我們習慣的“行政處罰”稍有點不同。由於其具有“民事”性質,才騰出了訴訟雙方和解的空間,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必須把罰沒的錢優先用於支付受害人的補償,剩餘的才會進入國庫。例如,這次高盛5.5億美元的罰金中,除了3億美元上交美國證交會,另外1.5億美元和1億美元分別用於賠償在欺詐案中受害最深的德國工業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

    美國是ADR(替代糾紛解決機制)運動的起源國。

    雖然頭頂一個“民事訴訟”,但起訴方是國家行政監管機構,它的行為又受到行政程序法的規範,而不能以一個“私人”的身份來與被監管者進行調解接觸。按美國《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1966年行政爭議解決法》和《1998年行政爭議替代解決法》,美國證交會必須按以上行政程序法所規範的行為模式展開行動。

    美式和解,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和解的結果還要交給聯邦法院來裁定有效性。包括戴爾和解在內,高盛和解案還要等待紐約聯邦法院的批准。除此之外,和解並不妨礙不屬於和解方或不被和解所覆蓋的人提起新的民事索賠請求,也不妨礙美國司法部和紐約州檢察部門的刑事訴訟的提起。不過,儘管在涉及證券欺詐的案件中,已經就證明責任配置上引入了“證據優勢標準”加重侵權方的舉證責任,但刑事指控成立要在“超越合理懷疑”基礎上的要求,往往意味著先行民事和解的案件不會再發生刑事指控,因為假如證據充分,證交會根本不會追逐低回報的和解。

    高盛低頭

    7月22日達成的戴爾和解案,應該説是戴爾的麻煩總算過去,但對於惡名遠揚的高盛而言,前不久達成的5.5億美元和解,僅只是一系列潛在訴訟風險中的第一環。

    與戴爾的高管也一併參與了“和解”交易不一樣,這次高盛的和解明顯漏掉了個人責任,這是伏筆,預料負責“Abacus 2007-AC1”金融衍生工具的高盛副總裁法布裏圖爾(Fabrice Tourre)會被進一步追責。

    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前,“保爾森對衝基金”找到高盛,有意通過高盛獨創的金融衍生工具系統“Abacus 2007-AC1”,發行一類“合成式債務抵押債券”(Synthetic CDO),開始了法布裏圖爾的合作。在對CDO打包過程中,保爾森對衝基金參與了構思,親自選擇了最差的、評級過高的房地産抵押債券。為了做空這類債券,保爾森與高盛一道,特意把“信用違約掉期(CDS)”也打包進CDO裏,這樣,只要評級降級,保爾森就可以獲得投資者的悉數倒賠。

    高盛然後找到基金管理公司“ACA管理公司”,把CDO交由獨立第三方管理,沒有向投資者披露高盛客戶保爾森參與了CDO打包這一事實。德國産業投資銀行(IKB)購下了這份金融衍生産品。

    出售半年不到,風暴頓起,99%的這一款CDO評級遭降,投資者損失慘重,投資者損失的10億美元,基本上回到了保爾森公司的腰包。保爾森也因“成功預測樓市泡沫破滅而獲利”而聲名大振。在這筆交易中,作為居間承銷的高盛,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仲介費”。

    這樁令人恐怖的“買賣”,令IKB損失近2億美元,瀕於破産,德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救援。而ACA管理公司也損失了9億美元,無奈宣佈破産,其債務被擔保公司荷蘭銀行(ABN-Amro)承受。

    紐約《滾石》雜誌把高盛稱為世界經濟的“一隻巨大吸血烏賊,盤卷在人類臉上,將吸血漏斗伸入每一個有金錢氣味的空隙”。英國首相干脆就説高盛“道德淪喪”。高盛在全球兜售有毒金融衍生産品,俄羅斯、阿根廷等國曾深受其害。世界深陷金融危機之際,唯獨高盛在大發災難財,光是2009年就創下134億美元的歷史盈利紀錄。

    然而,眾人皆知高盛之“惡”,高盛卻有“美國之盛”之名,有人稱“撼動美國易,撼動高盛難”。現在,我們看到,高盛終於在和解制度面前低下了頭。

    英特爾是下一個

    戴爾“栽”在證交會手裏,原因就是不對外披露戴爾公司長期接受電腦芯片巨頭英特爾(Intel)的鉅額返款。現在,戴爾案一了結,美國市場監管機構將揮刀砍向英特爾。

    美國CNN網財富欄目7月27日刊載了篇“戴爾和解對英特爾意味著什麼”的分析文章,指出英特爾公司為了排擠對手、獨霸市場,長期以來與世界電腦製造商訂有秘密協議,只要保證只使用英特爾的芯片,就可以每季度或每年從英特爾處收到一筆可觀的“返回款”。這構成了壟斷預謀和商業賄賂。CNN指出,除戴爾外,幾乎全球電腦巨頭公司都參與了這一交易,包括IBM、HP、HIT、Acer、NEC、Toshiba、Sony、Samsung等,中國的聯想也“榜上有名”。

    除美國證交會、司法部、美國貿易委員會、紐約檢察部門等咬著英特爾不放之外,日本、韓國的市場監管機構和歐洲的反壟斷機構也在找英特爾的“茬”。由於調查者態度僵硬、索賠巨大,英特爾對面臨的天量罰金拒不接受。不過,CNN分析道,美式問題,只有通過美式方法來解決,美式和解制度會讓英特爾“乖乖”掏出數億美元,以平息受害方和市場的憤怒。(和靜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