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張春江落馬撕開電信商業賄賂網 隱形人張銳能量超群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6日 1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世紀》-財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憑藉張春江、李華與李向東等的多重關係,能量超群的“隱形人”張銳,掌握著進入“電信帝國”大門的密碼

    □ 本刊記者 趙何娟 于寧 | 文 蘇裏 | 攝影

    每年數千億元的設備採購及IT採購、數十億元的廣告招標,以及同樣數額驚人、包羅萬象的電信增值服務和各類工程採購,使得中國的幾大國有電信運營商猶如傳説中的黃金國度。上至西門子、愛立信等跨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下至以承包建築工程為生的包工頭,都渴望邁進“帝國”的門檻,成為中國國有電信公司的設備或服務供應商。

    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才知道打開大門的密碼。張銳正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移動集團黨組書記、副總經理張春江落馬,這位在中國移動內部從總部到地方遊走自如,並玩轉各大電信國企的“電信達人”可能至今仍是電信圈裏的“隱形人”——只有業內很高層的小圈子才知悉其名,公眾更熟悉的或許是其“當代藝術品收藏家”的身份。

    多位接近中移動的消息人士向本刊記者證實,2009年12月被調查的張春江,目前初步認定涉及經濟問題,涉賄金額在千萬元以上。張涉嫌受賄,事發兩條線:一是與曾任前信息産業部部長吳基傳秘書的宋世存之間因房産交易而發生資金往來(詳見本刊2010年第6期“張春江案由來”);另一條線,則直接指向北京瑞致通信技術諮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銳。

    張銳出生於北京,1962年生人,畢業于北京一所重點實驗中學重點班,高考前半年放棄高考,選擇流浪體驗生活,後任育英學校團委書記,曾因參加野外生存訓練出名,上世紀90年代初下海經商,結識時任大連電信管理局副局長的張春江。張銳的第一桶金,即從交換機代理而來。

    一位接近中移動高層的電信業人士透露,涉案者還包括張銳之妻——陽光加信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蕊寧。張銳夫婦因捲入張春江案,已於今年春節前後被相關機構帶走配合調查。陽光加信2004年因擊敗多家知名廣告公司,成為網通集團全國總代理而在廣告界聲名鵲起,其時,擔任網通集團總經理的正是張春江。

    2010年6月25日,中國移動四川分公司(下稱四川移動)總經理李華被帶走調查。多位消息人士指出,李華係由張銳牽出——張銳曾出資幫助李華購買房産。但李華的經濟問題仍主要在設備採購,李華落馬後,四川移動曾分管採購的副總也被叫去問話。

    在此之前的3月,四川移動數據部總經理、中移動無線音樂基地負責人李向東突然攜款潛逃。其時,審計署正在對中移動的SP(電信增值服務提供商)展開審計。本刊記者在四川多方調查發現,張銳旗下公司不僅在四川移動承接了大量業務,其關係網還與四川無線音樂基地的主要SP——成都娛音科技有限公司有著複雜的交集。

    一人牽出三案,“隱形人”張銳在中國移動及電信業引發的這場大震蕩在加速擴散。一位電信業內資深人士稱,張銳出事之後,多家跨國電信公司的中國區高管紛紛出國避風。隨著張春江、李華和李向東的相繼落馬,中國移動在各地展開了一場人事大調整,江西移動負責人簡勤接任李華已在內部公示、集團計劃部總經理董昕出任河南移動“一把手”也已基本確定。除此之外,中國移動還啟動了對內部管理和財務制度的重新梳理。7月初,中國移動、中國聯通(5.46,0.01,0.18%)相繼在內部展開反腐倡廉系列會議。

    張銳與涉案三移動中高層分別如何發生交易?張銳之後還有多少人涉案?張銳的巨大能量從何而來?這些疑問,伴隨著上述三人轉入司法程序可能部分得到解答,但不是全部。在龐大的“電信壟斷帝國”陰影之下,左右和操縱著大小交易的“隱形人”,張銳不會是最後一個。

    “中間人”

    張銳被抓後,很多跨國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人都躲到國外去暫避風頭

    在北京工人體育場12號看臺對面,有一座特殊的建築,表面由巨大的現代鋼結構組成,裏面則是雕梁畫棟的古徽式建築——六米高的挑梁立於中庭,周圍有四柱,柱上是用傳統雕刻技法雕出的“雀立”,屬鎮宅之寶;廳堂正上方的天井稱“四水歸堂”,意為財源廣進。鋼結構內裏的徽派建築,據説是一座有200年曆史的老宅,不遠千里,從江西婺源整運而來。創意者的大膽和奢華由此可見一斑。

    這裡是有璟閣,著名的徽派餐廳,曾入選北京都會十大頂級時尚餐廳,是京城高官、外國使節和各界名流們流連之地。它的主人,就是近年來頻頻以“當代藝術品收藏家”身份高調出席各種活動的張銳。他購買的藝術品大部份放在碧水莊園的別墅中,自稱有近千件,去過的人稱佈置得有如古根海姆博物館。

    很少有人知道,張銳起步于大連,發家于電信。電信才是他苦心經營的主業。

    張銳的人生頗富傳奇,曾用過張睿、張皓銘等多個名字,從小便不願受約束。他原本在北京一所重點實驗中學的重點班就讀,同學評價其相貌英俊,聰明、執拗、有個性。在離高考還差半年時,張銳放棄考試,選擇去底層闖蕩,體驗生活。

    張銳後來當過老師和北京育英學校的團委書記,上世紀90年代初,在當時席捲全國的下海經商潮中下了海,創辦了自己的通訊公司,主要推銷小交換機,後來還在大連做起了服裝生意。在大連,張銳遇見了他的“命中貴人”張春江。

    張春江長張銳4歲,1982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年少得志,與張銳結交時已官至大連郵電管理局副局長,不久,1993年8月又升任遼寧省郵電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時年不到35歲。後從郵電部移動通信局局長一路升遷,1999年12月成為新成立的信息産業部裏最年輕的一位副部長。

    知情人士稱,在張春江的一路升遷中,張銳始終與他保持良好關係。而中國電信市場這十餘年的迅速發展和膨脹,更為張銳創造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1998年,中國啟動電信改革,中國惟一的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一分為四,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網通等四大電信運營商成立。其後,又經過兩輪重組,分分合合,始成目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足鼎立的局面。

    從1992年至今,中國的固定電話用戶從1000萬增長到11億,移動電話用戶從一片空白增至8億。為滿足市場需要,中國的電信部門和後來的電信運營商大規模擴充網絡,張開了對電信設備和相關服務的巨大胃口。

    外國的電信設備廠商都看到了機會,紛紛來中國淘金。他們也很快意識到,“在中國做生意,關係非常重要。”從諾基亞、愛立信、到西門子、北電……各大跨國公司各出奇招,有的找到前國民黨將軍之女出任中國區主管市場的副總裁;有的則招來深諳中國國情的銷售奇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愛立信中國區某前副總裁。直到現在,很多電信業人士提起此人仍大為嘆服。“愛立信為中國電信系統培養了800個MBA,此人即始作俑者。”一家跨國電信公司的銷售經理稱,跨國公司普遍有比較嚴格的紀律約束和財務約束,但讀MBA的費用可以以“培訓費”的形式方便、合法地入賬。

    據業內人士介紹,前些年電信公司快速發展之時,每個省的設備採購量少則20億元,多則近百億元。中國移動每年的採購支出大約是其收入的四分之一,2009年對外投資超過1000億元,招標金額也近千億元。中國移動的多位落馬管理層都與設備採購有關,如湖北移動今年4月審判的原副總經理林東華就涉嫌收受供貨單位鉅額賄賂;在此之前的2002年,原湖北移動副總經理華仙軍與妻子羅梅被捕,同樣是收受移動通信設備製造企業的賄賂。

    今年年初,中國移動黨組成員、人事部總經理施萬中被調查。多位知情人士稱,施萬中在擔任安徽移動董事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為西門子通訊業務提供了諸多“幫助”。在此過程中,西門子通過一家境外公司,向一家安徽諮詢公司支付了高達500萬美元的“諮詢費”,而這家安徽公司的註冊人為施萬中的妻子,實際控制人為施萬中。據本刊記者了解,施萬中案已基本審結,最快將於本月底在河南省鶴壁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同樣受制于海外監管約束和“做關係”的需要,很多跨國公司也同時選擇了另一條路徑,即找代理或聘請諮詢或顧問來做“中間人”。張銳成立的諸多公司既有電信設備、軟體的銷售業務,同時也做諮詢和顧問。名為諮詢,其實就是做第三方代理和通過諮詢費轉移支付,這是通信行業裏最通用的規則,尤其是在外企運作中。如西門子等都在直銷之外通過“中間人”進行操作。當時活躍于市場的“中間人”,頗多為電信企業高管或者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扶持的“自己人”。

    “張銳就擔任過多家外國公司的‘中間人’。”一位接近張銳的人士透露,張銳最早涉入電信行業代理和銷售的,正是當時所有移動通信設備中需求增長最快的交換機。張銳被抓後,很多跨國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人都躲到國外去暫避風頭。

    淘金之旅

    “電信公司固定資産投資很大,分得一小杯羹就很大了”

    張銳的角色不止于“中間人”這麼簡單。如影隨形,張春江的每一步升遷幾乎都伴隨著張銳事業的新的擴張。

    1995年1月,張春江離開大連,調任郵電部移動通信局局長、電信總局副局長、辦公廳主任。也在這一年的7月,張銳在北京成立了北京華脈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脈電子),繼續電信淘金之旅。張春江正是在背後支持他的關鍵人物。

    華脈電子成立於1995年7月,註冊資本為200萬元,其中張銳之妻楊旭霞(後改名為楊蕊寧)出資80萬元,張銳、姬蓉各60萬。這位姬蓉,即為張春江當時的妻子,後出國讀書,2000年2月才將股權轉讓給兩個自然人郝露華和柳少寧。

    華脈電子在張銳早年生意中扮演重要角色,後來又入股了兩家公司。1996年6月,張銳用華脈電子與香港金威消防保安系統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一家業務頗為獨特的公司——北京華脈金威電子消防系統有限公司(下稱華脈金威),提供極早期延誤探測報警系統。

    這家並不起眼的公司主要客戶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5.45,0.00,0.00%)等,業務遍及全國。“我們給大空間和機房做報警系統,以前給電信局也做過很多。”該公司的一位員工稱。該公司在網站上介紹其工程業績時,羅列了近百家地方電信局及電信公司、機房大樓的名單,從省電信公司到市區分局、乃至變電所都有所涉及,覆蓋十幾個省,其中以遼寧各地的業務最為醒目,此外還包括四川移動通信公司、廣東省全球通移動大樓等。

    不過,本刊記者在該公司的辦公所在地——北京數碼大廈B座905——只看到幾名員工。

    “以前我也想象不到,做電信公司機房的空調系統、報警系統就能掙這麼多錢,但實際上電信公司固定資産投資很大,分得一小杯羹就很大了。”一位電信設備供應商稱。

    1997年,張銳旗下第一家電信公司——北京思瑞德計算機系統集成有限公司(下稱思瑞德)成立,初始註冊資本150萬元,地點在北洼路4號華澳公寓。張銳任法人代表,股東有三個,華脈電子仍在其中,出資45萬元;四川銀海科技有限公司出資45萬元;四川人李心澤作為自然人出資60萬元。

    思瑞德的主營業務是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及項目集成等,此後經營範圍中還特意增加了“銷售通訊設備及本公司開發的産品”。

    這是有據可查的張銳與四川發生關係的最早記錄,李心澤也是後來張銳染指四川移動多項電信增值業務和數據業務、包括四川無線音樂基地增值業務的最核心成員。

    就在思瑞德成立的第二年,1998年,張春江升任信息産業部電信管理局局長,張銳旗下的另一家重要公司——北京瑞致通信技術諮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瑞致通信)成立,成立之後經營範圍擴大到通信産品及計算機軟硬體銷售。

    這家公司的投資人還是張銳和楊旭霞夫婦,分別佔51%和49%的股份,註冊資金100萬元,後增至400萬元,與華脈金威同址辦公,但沒有掛牌。

    2001年瑞致通信又投資了陽光加信科技公司(下稱陽光加信科技),2007年底以720萬元賣給了北緯通信(32.31,0.21,0.65%)(002148.SZ)。

    陽光加信科技之所以被收購,在於其擁有的“牌照”很有“價值”。收購公告指出,陽光加信科技是一家經營資質和業務種類齊全、面向全國手機用戶提供服務的全網移動增值服務提供商。

    公告稱,由於移動增值服務的行業特性,移動增值服務提供商向用戶提供移動增值服務時,其經營資質、提供服務的客戶群體(不同運營商的手機用戶)、服務的地區和業務産品,“需要經過信息産業部、各地通信管理局和各級運營商的逐級審批,從申請到業務上線需要嚴格的審批手續。特別是目前在實行市場準入的情況下,申請新增受到嚴格控制,開展增值服務必須的資質和業務産品都成為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