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3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相聲明星郭德綱曾調侃道:“説我一夜成名,是哪一夜啊?你告訴我,讓我也激動激動!在那一夜之前我已經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了。”這句話此刻用來形容英利集團,再合適不過。自從贊助了南非世界盃後,這家位於河北保定的企業一下子吸引了國人的眼球,用其員工自豪的話來説:“我們網站的點擊率增加了425%。”
而在保定市,這家企業早就家喻戶曉:到達保定火車站不用報地名,只要説“英利”,的士司機自然心領神會把客人帶到目的地,用的哥的話來説:“那是我們保定效益最好的企業,是‘城市名片’。”
一家不為人熟知的能源企業一夜間大紅大紫,各式傳聞接踵而來:巨虧4.6億、“成本殺手”、軍事化管理企業……英利給人神秘之感。6月,《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兩次走訪英利集團,探秘南非世界盃唯一的中國贊助商。
必須用漢字“中國英利”
“我們苗總每天7點準時在工廠大門口迎接我們。”英利集團普通員工李丹説。
“他一般午飯的時候就會坐在這個位置,望著窗外排列整齊的隊伍去食堂用餐,就好像軍官在看他的兵一樣。我們都知道他有軍人情結。”英利集團光伏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士元説。
來到英利集團,外人馬上會有一個最直觀的感受:這是一家個人風格極其濃郁的企業,其掌舵人苗連生的影響無處不在。儘管在記者採訪始末,苗連生始終不願見面。
和一般企業家不同的是,苗連生有著長達15年的軍旅生涯,他曾兩次赴越南,一次是“援越抗美”,一次是“對越自衛反擊戰”。長期軍人的經歷也使他的企業就像一座嚴格有序的兵營。記者在英利集團發現,每個高管的辦公室都有一張簡易的床舖,管理企業就像行軍;每個車間都貼有“打響三大戰役”、“將勝利進行到底”等鬥志昂揚的標語;每個員工必須經過1個月的軍訓才能入職,每天早上都要打軍體拳鍛鍊身體;每年進行的大生産都會以“會戰”命名……
苗連生曾經説:“世界上執行力最強的組織是什麼?是軍隊。軍事化的風格是為了讓員工懂規矩。”贊助世界盃也緣于軍人般的家國情懷。“雖然退伍20多年了,但我總覺得自己還是一名軍人,身上有一種責任感。因此,我提出現場廣告必須用漢字‘中國英利’,為此不惜和國際足聯進行長達3個月的溝通。我覺得雖然中國隊沒進去,對於廣大中國球迷來説,看到‘中國’二字,心情肯定跟我一樣,非常激動。世界盃最起碼有中國人的一席之地。”苗連生説。
作為一名嚴厲的管理者,苗連生也有不拘小節的一面,比如偶爾開會時也嚼著口香糖,經常和員工開開玩笑。2007年他到紐交所出席旗下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YGE)上市儀式的時候,成為紐交所170年來唯一一個穿西裝不打領帶的敲鐘者,只因為“不習慣”。他還是鐵桿的籃球迷和足球迷,英利集團擁有自己的籃球隊和足球隊,每年都會舉行兩屆運動會。
像部隊像學校像家庭
“你看我們的工作服像什麼?像不像航天服?”在與記者交談時,英利員工的自豪感常常有流露。
“在英利,有一種只有軍隊中才常見的溝通方式:促膝談心。”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據説,苗連生與英利集團11000名員工每個人都談過話。
英利集團把他們的企業文化概括為9個字:像部隊、像學校、像家庭。具體解釋就是,像家長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員工,讓企業成為成果共享的大家庭;把員工當成學生認真培養,給每一位員工提供學習的機會、成長的空間;要求員工像士兵一樣,在工作中令行禁止、雷厲風行。
新工人入廠後,首先是1個月的基本培訓,然後不分工位進行實習,熟悉工廠所有流程之後,再分配到各個車間。“中國第一批光伏能源專業的本科生還沒有畢業,我們等不及呀。我們實行最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制度,師徒之間要簽訂一份《師徒關係協議》,期間師傅每月會領到100元~150元津貼,如果徒弟上手快,表現好,津貼還會再上調。”馬學祿説。
成為正式工人後,英利員工除了要進行“早請示、晚彙報”外,每天還至少要學習4個英語單詞。世界盃期間,在車間入口處的黑板上就寫著“紅牌 red card”、“黃牌 yellow card”、“越位 officeside”等熱門足球詞彙。
據介紹,英利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6歲,“企業鼓勵技術創新,只要幹得好工資就高,這次去南非看世界盃的,全部都是榮譽職工,我們的副總也是從一線工人升上去的。”一名普通工人對記者説。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盈利集團還有著完備的黨建和工會組織。車間的鑄錠爐上有的就貼有“黨員先鋒崗”,各級黨組織結構表和發展黨員程序圖遍佈每個車間。“每次開展生産會戰的時候,都會有黨員‘火線入黨’。昨天晚上我們還開會表決了兩個積極分子入黨。”英利集團行政部的趙丹告訴記者。
“企業文化在我們這裡不是空洞的口號,我們像抓技術創新一樣實實在在、持之以恒。即使去年遭遇金融風暴衝擊,我們也沒裁員、沒減薪,而我們員工忠誠度也極高,即使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面對獵頭公司動輒百萬年薪的誘惑,也沒有一個骨幹離開。”馬學祿自豪地説。
光伏行業“規則破壞者”
強勢的企業文化和積極的技術創新給英利帶來了什麼?
在當前中國光伏發電行業,一直有“南尚德,北英利”之説。與“技術派”施正榮相比,營銷起家的苗連生被譽為“成本殺手”。在2009年廣受關注的敦煌電站招標項目中,英利所提供的組件報價是0.69元/度,遠低於業內超過2元/度的平均成本,為此苗連生幾乎挨了半年的罵,被斥為“規則破壞者”。
馬學祿認為,英利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一個是全産業,從産品製造源頭硅料生産一直到下游鑄錠、切片、電池以及組建生産,英利擁有完整、配置優化的産業鏈。另一個是全員的技術創新。英利目前擁有一個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光伏應用研究院。“這些創新機構形成的工業路線在整個生産過程中得到完整的貫徹,使成本大幅度降低。”馬學祿説。
“我們的六九硅業是國內首家採用新硅烷法生産多晶硅的企業,試産成本可降低到28美元/千克,大大低於行業平均水平(50美元/千克~60美元/千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我們掌握了光伏組件市場的定價權。”馬學祿如是説。
三問英利
英利聲名大振,但一連串疑問也隨之而來。《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專訪了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請他一一作答。
《中國經濟週刊》:作為第一家贊助世界盃的中國企業,營銷創意由何而來?希望取得怎樣的回報?從目前的營銷效果來看,有沒有達到預期?
馬學祿:我們贊助世界盃,即沒有公關公司幫忙,也沒有幕後智囊,完全是“自主創新”。原因在於,上屆世界盃時,我們接到一個德國的訂單,在一個半決賽場地做太陽能電站。當時我們發現歐洲人特別喜歡足球,因此我們認為借助體育營銷,能夠在歐洲快速提升品牌影響力。現在看來,贊助南非世界盃,我們取得了比預想中還好的營銷效果。目前聯絡採訪的媒體就有20多家,前來參觀的客戶絡繹不絕,訂單源源不斷,廠裏所有車都去拉貨了。
《中國經濟週刊》:有傳聞説英利以超過2億元人民幣贊助世界盃,是否屬實?還有媒體披露,英利虧損4.6億元仍然豪賭世界盃,您對此如何評論?
馬學祿:因為有嚴格的保密條款,贊助世界盃的具體數字我不方面透露,但沒有2億元那麼多,而且比可口可樂、麥當勞等贊助費用都要少。關於虧損,希望你們仔細看上市公司財報,去年英利綠色能源(YGE)的凈收益是3.64億元,今年第一季度總凈營收為24.499億元,毛利潤為8.154億元,凈利潤4.159億元,我們還是有實力的吧。
《中國經濟週刊》:前幾天有媒體説英利在海南興建光伏産業基地,總投資預計超過110億元,英利今後發展戰略如何?會遷址海南麼?
馬學祿:首先辟謠,英利不會遷址海南。我們選擇海南主要是出於地理因素考慮:一是距離歐洲更近,二是能以此輻射東南亞。同時當地石英砂儲量豐富,足可滿足英利對硅料的需求。目前海南基地的首批光伏産品已經下線,從海口港發往歐洲,將比過去從天津港發貨節省5、6天,運輸成本也更低。
英利成長史
〉〉
1987年苗連生創建英利品牌,最初做化粧品。
1993年英利公司開始涉足太陽能産品。
1998年英利新能源公司成立,主攻太陽能光伏産業。
2006年德國世界盃上,英利成為西甲球隊奧薩蘇納的贊助商。
2007年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國紐交所上市。
2010年英利以可再生能源企業的身份,成為南非世界盃官方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