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消費評論 >

藥品定價水分難擠 藥價飛漲背後凸顯監管軟肋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7日 10: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定價水分難擠 流通抬價難擋 醫生用藥難定

  藥價飛漲背後凸顯監管“軟肋”

  藥價虛高幾乎已成一種頑症。據媒體報道,近期一些新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突擊漲價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記者調查發現,在“以藥養醫”的現行體制下,三大監管“軟肋”成為藥價飛漲的幕後“推手”,需政府相關部門出重拳加以整治。

  “現在大多數藥企生産的同種藥品都差不多,相互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而經銷商沒有三四倍以上的利潤是不會去做的,為了吸引經銷商,也考慮到我們自己的利益,成本一兩塊錢的藥,出廠價可能就定到了四五塊錢。”湖北某藥廠的一位銷售經理説。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改革定價機制之所以困難重重,根源在於政府相關部門很難得到真實的出廠價和流通差價。一是我國有數千家藥品生産企業,很難監管到每個企業自行報送的成本價格是否虛開。二是不少新藥、高價藥都是進口、合資企業的産品,監管起來難度更大。加之藥品審批與藥品定價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生産企業把廣告費列入藥品的成本中,國家有關部門卻對藥品鉅額廣告缺乏有效規範等,凡此種種,均對藥價飛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信證券研究部一位資深醫藥分析師認為,藥品流通産業鏈的異動,源於目前畸形的醫療體制和監管體制。一是大型公立醫院處在非常強勢的地位,中間環節自然就少。二是很多居間人或代理商掌握了較固定的藥品銷售渠道和藥品來源,他們控制了部分良好的醫院終端資源。即使是一些大型醫藥流通企業,要拓展外地市場,也必須部分地依賴於居間人的區域優勢。三是在醫藥流通渠道上,存在稅務、工商、藥監等部門多頭監管的問題。

  據調查,目前很多省份都在嘗試藥品的統一採購,但跨區域經營的企業在統一採購上的比例還不高。業內人士指出,品牌藥企出於談判能力的考慮,更多地會尋找區域分銷的商業公司來競標,而區域性招投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統一採購的實行。

  除了醫療機構暗中抬高藥價的行為屢禁不止,由於醫療專業的特殊性,醫護人員開大處方、吃回扣等用藥環節産生的問題更是難以曬到“陽光”。

  “醫生怎麼用藥、用什麼藥,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環節,要對這個環節進行監管難度很大。”這位科室主任説,“大家都是從事這一行的,拿回扣是心照不宣的事。”得了“好處”,醫生在開處方時便要“照顧”這家公司生産的藥品,還要想方設法控制處方外流,以控制醫保參保人憑處方到定點藥店購藥。

  專家指出,我國藥品價格管理經歷了從全部管制到基本放開,再到逐步加強管制的過程,各環節利益分配格局已形成。要根治藥價虛高頑症,政府相關部門必須下猛藥、出重拳,對症下藥、標本兼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徹底斬斷藥品生産、流通等領域中的灰色利益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