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9日 12: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今年春拍,記者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些藏家組成財團,共同出錢參與競拍。拿黃庭堅的《砥柱銘》來説,北京保利拍出4.368億元的高價讓很多人産生質疑,不過,這只是上海一些有實力的投資者合資購買的。
對此,相關專家表示,今年春拍一些高價成交的拍品,要歸功於財團合力競拍。
投資“新組合”
記者了解到,拍賣市場上的“新組合”正在涌現,我們總能見到不少投資機構、財團、企業主的身影,他們正逐漸重視這個市場,並有系統地收集藝術品,除了用來投資,有的還買來建造私人收藏室。不難看出,一種新的藝術品購買模式低調地興起了。
有市場人士認為,市場火熱跟整個大的經濟環境有關,今年投資收藏的群體明顯增大,春拍現場也出現了很多生面孔,這些人資金實力雄厚。在這些人看來,這種模式稱為“藝術基金”,合資夥伴稱為“股東”。不過,這種叫法比較隨性,並不是銀行裏投資理財的藝術基金。
據其介紹,這種合資的模式,能籌集一大筆資金將比較珍貴的藏品拍下,也能實現資金保值增值,藏品如果高價轉讓,股東可以按出資比例所佔股份分成。
而記者了解到,在國外,甚至有比較成熟的藝術機構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尤侖斯當代藝術中心算是其中管理比較規範的,幾個股東將資金共同委託一個對藝術品相當熟悉的操盤手運作。不過,這種模式目的性較強,哪個賺錢買哪個,並不重視個人的收藏興趣愛好。
隱憂重重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今年以來股市和樓市的不景氣,大量資金被抽出,於是組成新的遊資財團,大量熱錢砸入了收藏品市場。於是,眾多民營私企老闆便成了各類藝術品的大買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提出,在“藝術基金”的模式中,有些所謂的“偽藏家”,其實並不懂藝術,只是找一些懂行的人,或者在這個行業裏能玩得轉的人,請他們“幫著”花錢。
該人士指出,這種合資購買的模式,沒有標準而言,缺乏權威的估價,價值波動大,風險很難把握。此外,還存在藝術品保管、專業性過強的問題。
收藏家曾驛維表示,由於藝術品的惟一性和不可複製性,藝術品的升值應該是長期和穩定的。但國內藝術品市場機制的不健全,給泡沫和炒作製造了投機機會,也會促使藝術品市場更加不穩定。
而一位畫廊藝術經紀人表示,現在很多投機者看好藝術市場的巨大升值潛力,紛紛介入,盲目跟風,以致很多不入流的藝術品也被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