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股市 >

氣氛低迷 市場資金都跑到哪去了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7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週大盤呈現大幅衝高後逐步回落走勢。周初因人民幣匯率改革促成亞太地區股市走強,並帶動A股大漲,最高一度逼近2600點。但成交低迷使得漲勢未能延續,週五股指回落至2550點附近,日成交金額縮減至2009年1月份時的低迷水平。板塊方面,儘管保險、銀行等低估值的大盤藍籌股表現相對較強,但由於之前諸多疑慮並未消除,加之農行發行在即,低迷的市場氛圍使得這些大市值品種只能勉強自保,而三網融合和區域經濟板塊也基本呈現短線行情特徵,大盤缺乏做多合力。

  市場資金都跑到哪去了

  李志林

  近期滬市成交量從800多億、700多億、600多億一路萎縮,至週四週五的極致——521億、527億。這可是2008年12月1820點時的地量,也是去年8月份3478點以來的地量。人們不禁要問:如今市場流通股比例已上升到75%以上,為何成交量卻越來越小?市場資金都跑到哪去了?

  因指數下跌而蒸發了。從去年底的3277-5月21日的2481點,指數連續暴跌近800點,跌幅高達24.3%,期間連像樣的反彈都沒有。即使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大熊市,春季也出現4778-5522點、15.6%的反彈,唯今年初以來連跌半年,實為20年股市所罕見。如果以滬市主板股票作為投資標的,那麼,包括公募、私募、保險資金、社保資金、券商、機構在內的絕大多數投資者均被一網打盡,虧損嚴重。因為去年年底絕大多數機構預測2010年上半年將衝高至4200-4500點,結果卻是南轅北轍,大相徑庭,至今還躺在2500多點,市場資金活生生被蒸發掉25%。

  被市場擴容所吞噬了。2010年1-6月,在巨量大小非解禁不斷情況下,不僅中小板和創業板每週發行和上市各8-9隻新股,總數逾200隻。而且主板大盤新股如一重、二重、南車、北車、農行、光大銀行、上海銀行、寧波港也陸續登陸,銀行股的全面巨量再融資更是壓得市場喘不過起來。記得2008年跌破2800點後就暫停了IPO,而2009年7月在2900點上方恢復IPO後如今又跌回到了2500點。儘管大批新股已經破發,但每週上市8隻新股的節奏依舊。今年上半年或許是史上擴容壓力最大的一年,由此不斷吸走了市場資金。

  被宏觀調控政策所消耗了。今年是政策調控經濟力度很大的一年,從年初以來的調結構、抑過剩、防通脹、降貸款、扼房價、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到6月中旬以來的匯改、大面積取消出口退稅、扼制“兩高(高能耗、高污染)一資(資源性産業)”,記記重拳都打在金融、地産、資源、鋼鐵等大盤權重股身上,大盤藍籌股市盈率從20倍降到10倍左右,大盤銀行股僅8-9倍,已低於國際成熟股市。指數即使沉在2500多點也漲不起來,這就使資金量最大的基金、機構,以及廣大中小投資者的資金,因為大盤股的大跌而大幅縮水。越來越多的人遠離缺乏成長性和股價彈性的大盤股,歷來流通性最好、成交量最大的大盤股日益被邊緣化,以致滬市成交量已連續被深市所超過。

  向股指期貨分流了。4月中旬股市從3000點上方下跌到2500點,恰巧與股指期貨開出的三個月合約空頭走勢同步。由於股指期貨吸引了市場上大批高投機性的資金做空和做T+0,開倉量雖不大,但日成交量卻大大超過股市現貨市場。6月以後公募、私募基金也陸續進入股指期貨,成交量和持倉量再度上升。巨大的投機效應和賺錢效應蓋過了股市吸引力,使股市唯股指期貨走勢是從。而隨著近期股指期貨日波幅縮小,股市波幅也越來越窄,差價難做,成交量自然日漸凋零。

  因信心不足而離場了。中國經濟可謂一枝獨秀,高速發展,照理A股市場應該是全球股市中表現最好的,上市公司的融資和投資者盈利這兩大功能應該同步發展。但是實際狀況卻是:與金融危機前的高點相比,美國、歐洲、日本、我國香港股市至今只跌30%,而A股卻跌了60%;與10年前2000年年底2073點指數相比,至今只漲了20%出頭,不僅大大跑輸了年均9%的GDP,跑輸了房價上漲,而且跑輸了2.5%的年通脹率;與H股相比,現在AH股不僅接軌,而且還倒挂。但是須知,中石化A股發行價4.22元,H股發行價僅1.60元。中石油A股發行價16.70元,H股發行價僅1.27元,這種接軌對A股投資來説十分殘酷。投資A股的大多數投資者,5年、10年下來收效甚微,乃至虧損纍纍,只得離場而無心戀戰。

  向新興産業的中小盤股雲集。今年以來政府已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定為國策,給予七大高科技領域以強力的政策傾斜和資金傾斜,因此,當大盤股沉淪、上證指數死水微瀾時,包括基金、社保在內的廣大投資者便將資金投向了中小板、創業板和主板中的中高盤高科技股。整個市場已由原先對大盤藍籌股空泛的“價值”投資,轉向了對中小盤高科技股的高成長性、高股本擴張性,以及真正的價值進行中長期投資,並進行波段性操作,在上半年也取得了不錯的收益。這可謂市場大擴容中的“自我縮容”,只是由於它們的盤子較小,因此反映出的總體日成交量比較小,對上證綜指的“貢獻”微薄。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企業與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