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中國藥品進入“搶倣時代” 低價背後藏安全隱憂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1日 15: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醫藥的行業環境能不能在“黃金十年”裏促成偉大的新藥之夢?

在“不差錢”的中國,新藥研發還沒有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中國只有制藥,沒有新藥。”保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鄧天敬告訴《瞭望》新聞週刊。

  鄧天敬所在的是一家生物醫藥服務外包企業。這類為跨國醫藥企業服務、賺取“打工費”的企業近年發展迅速,其佼佼者甚至已經享受到國際業界的尊重。

  面對這種商業的成功,仍有相當數量的從業者頗為不屑——他們的終極夢想,緊緊鎖定研製中國“重磅炸彈”級的新藥。

  5月25日,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潘廣成在“國際醫療産業及藥物論壇”上稱,從今年起,中國制藥將進入“黃金十年”。

  那麼,中國醫藥的行業環境能不能在這“黃金十年”裏促成其偉大的新藥之夢?

  “打工仔”

  與鄧天敬所在的保諾公司一樣,不少企業放下了新藥研發的激情,專注于做跨國醫藥企業服務外包的“打工仔”——假設一個新藥平均需8年研發時間、1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這個遊戲沒有多少企業玩得起。

  保諾公司們利用跨國醫藥企業尤其是生物制藥企業,看好中國天然藥物資源和人才優勢的機會,承擔其前期新藥合成、臨床前醫藥研發等的工作。這些企業就是通常所説的CRO。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已經有33家CRO主要為跨國藥企服務。而在去年北京服務外包的出口份額構成中,生物醫藥類增幅達149%。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所長杜冠華説,我國醫藥企業承擔研發外包是積累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但其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消耗不可小視。更嚴重的是,按行規,CRO因為接觸了跨國醫藥企業技術資料,不能自行研發新藥。

  鄧天敬表示,他們雖然掌握了新藥研發技術,但公司既然定位於服務外包,就不能違反行規自行研發新藥。否則,“會讓制藥企業對與我們的合作産生顧慮,擔心自己知識産權的安全性。”

  “這是一把雙刃劍。”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蘭忠説,為跨國醫藥企業充當CRO既給我國醫藥界帶來商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一些企業喪失了自行研發新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