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7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今年“十一”消費呈現出哪些新亮點?從這些新亮點當中,我們又應當如何看待其中的變化和機會呢?
財經評論員 王超:首先,“十一”期間全國的旅客接待量是7.82億,全中國有超過一半人都在出遊。最大亮點還是跟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有關係,也就是紅色旅遊。數據顯示,00後今年紅色旅遊的酒店預訂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倍。而景點單日遊增長則超過了8倍,這是非常喜人的一個現象。
那麼,宏觀的數據和上市公司的業績好像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其實,上市公司業績只能代表全國旅遊産業的“冰山一角”,包括很多景區門票的價格下跌,它會真正落實到上市公司的業績上。而整體産業全面的服務升級在未來仍然是一個藍海。
德邦基金首席市場分析師 吳煊:説到旅遊,過去大家普遍關注的就是景點旅遊,類似峨眉山這樣的上市公司。但是在近5年當中,旅遊的特點出現了一些比較直觀的變化。對於景點旅游來説,它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有“天花板”,這樣的上市公司它的每年的業績估值是比較低的,成長性不足。
未來,由於旅遊的消費人群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從過去的中老年出行到現在以年輕人居多,而且現在對於傳統的景點旅遊其實是在弱化的,包括酒店類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和旅遊的火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未來可能景區的內涵或者叫類似于演藝類的上市公司,能否不斷的去複製,去好的景區進行演繹類的一個粘貼,我們認為這是一方面。
另外,作為景點來説,也不要簡單的就是門票收入。現在發改委對於門票價格的控制非常嚴,要更多的讓利於民。所以景點旅遊類的上市公司是否能夠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內涵,包裝出更多的文化類的産品,讓景點的旅遊提升它的硬實力,這是未來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