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8年,又有975萬學子走進了高考的考場。
過去40年,像他們一樣,有1.2億中國人通過高考上了大學。他們的命運,從此不同。
時光倒流40年,那時候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興起,西方發達國家駛上了經濟迅猛恢復和發展的快車道。
中國要奮起直追,首先的選擇就是科學和教育,解決的短板就是發展急需的人才和技術。
一個個考場走出一批批人才,一批批人才支撐起中國科技的騰飛。
知識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國家的命運。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十八集大型電視紀錄片12月2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每天播出兩集,次日晚間21:18央視財經頻道重播一集。
今晚紀錄片將播出第七集、第八集《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和《知識改變命運》。
第八集《知識改變命運》:
本集聚焦恢復高考和科技創新。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戰略、科技創新戰略的改革發展歷程為線索,以恢復高考、海歸創業、重載火箭研製團隊、“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格力自主創新等故事,呈現40年來中國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同時努力攻克短板的艱難歷程。在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引領下,今天的中國在趕超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第八集部分精彩內容搶先看
當年恰同學少年,四十年後再聚首
上海 復旦大學
78級校友會
當年恰同學少年,40年後再聚首。
今天的他們,有的已成為院士、教授、專家,有的則成了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
重回母校,78級學子們仿佛又回到了青蔥歲月。
作為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
1977年的那個冬天,顧建弘永生難忘。
當時的顧建弘是寶山羅店公社一個大隊長。他回憶説,從廣播和報紙上聽到馬上要恢復高考的消息,非常震驚,就像一道光射進了黑暗的小屋。
關閉10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
破除年齡、婚否、出身限制,成千上萬年輕人有了逆轉命運的機會。
如饑似渴,爭分奪秒,莫讓年華付水流。
那個年代,除了全日制高等學校,還有電大、夜大、函大,渴望知識的人們坐滿了每一間課堂。
40年,中國培養的大學生累計超過1.2億人,這是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建設現代化國家的能量之源。
平均年齡35歲的研發團隊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是成就大事業的眼界、魄力、氣度。
今天的中國,不僅要成為國際人才競爭高地,還要培育出更多的本土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正為年輕人打開成長空間。
2003年10月15日9時
長征2F火箭發射
別稱“神箭”的長征2F火箭,第一次成功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一刻。
這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的明星團隊,現在已經由秦旭東他們這些年輕人全面接棒。
他們的新任務,是重型火箭的設計研發。
重型火箭,載人月球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深空航天探測都要靠它大顯身手,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能夠研製。中國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
韆鞦基業,人才為先。
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再到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每一次出發,都為了今天的美好
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
40年間,科技創新,不僅支撐著國家建設的重大項目,也同樣滿足著百姓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浙江 寧波
這裡生産著全球四分之一的電熨斗。很難想象,因為不掌握自動恒溫技術,上世紀70年代,電熨斗曾是中國人眼中的稀罕物件,不只電熨斗,改革開放之初,洗衣機、冰箱、電風扇、空調、吸塵器都曾列為技術攻關項目。
40年間,龐大的應用市場和消費力,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著最好的實驗室。
今天,來自中國的諸多科技應用成果,不僅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更影響著世界。
日本
富士山下,這裡是很多中外遊客的旅遊目的地。
來自中國的移動支付,讓日本姑娘小倉優子眼前一亮。在日本,人們仍然習慣使用現金、刷卡的傳統支付方式。
今天,全世界接入中國移動支付的國家已經多達200多個,海外用戶超過4000萬,結算貨幣多達18種。
40年間,中國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16.5%,增長到57.5%。
一個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多點突破;
一個個重大項目,夯實國力,群體躍升。
2013年 運-20,2017年 C919,2018 AG600;
1999年 神舟一號,2003年 神舟五號,2013年 神舟十號;
1983年 銀河,1993年 曙光,2016年 神威;
1984年 東方紅二號,2016年 墨子號。
展翅天際,
遨遊太空,
超級計算,
量子探秘,
每一次出發,都為了今天的美好。
每一次啟航,都瞄向更久遠的未來。
40年科技追趕,中國人更加懂得,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光明的前景和世人的尊重。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十八集大型電視紀錄片12月2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每天播出兩集,次日晚間21:18央視財經頻道重播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