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全球化不再是個好事了嗎?”2016年10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一篇特別報告中發出了這樣的質問。
提出這個問題絕非偶然。2016年對許多全球化擁躉來説並不是個好年份,而接下來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也讓世界對全球化在2017年甚至更遠未來的前景表示擔憂。
對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出答案:經濟全球化符合生産力發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困難停下腳步,要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注重同各自發展實踐相結合,注重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引領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我們要用行動向世界宣示,亞太對經濟全球化決心不變、信心不減。
從變革中走來
全球化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也經歷過諸多變化與起伏。
在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中,托馬斯·弗裏德曼認為,全球化經歷了3個時代。第一個時代從1492年持續到1800年,由哥倫布遠航開啟了新舊世界間的貿易;第二個時代從1800年左右一直持續到2000年,在這個過程中,全球經濟誕生並走向成熟,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各國商品和信息的流動;第三個時代則始自21世紀初,“世界進一步縮小”,“競爭場地平坦化”。
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自1492年以來,地理大發現、英國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信息革命,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帶動了跨國分工、貿易和投資的進展。按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總結,其最終結果是形成了一條條全球價值鏈。
回顧歷史,會發現,冷戰結束後,世界收穫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紅利。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預言的“地球村”,在這一階段成為現實。一個簡單的例子是,今天幾乎任何一輛汽車,都是全球化的産物。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盛大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和各類區域自貿協定一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象徵。如今,它迎來了變革的時代。
“逆流”扎堆來襲
“有了雨點後,大雨傾盆而至。”《外交政策》雜誌這樣盤點當下“逆全球化”的潮流。過去幾年間,似乎有很多證據,印證著人們對全球化的悲觀想法。
有數字支持這一觀點。比如貿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的數據,世界貿易總量自2012年起增速連續4年低於3%,而剛剛過去的2016年,據估計也只有2.8%的貿易增長率,這與2011年5.4%的增速相比差了很多。IMF另外一份報告則指出,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凈流入,在2010年到2015年間有明顯下降。
集中出現的問題困擾著各國。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就業壓力開始上升;在資本利潤攀升的同時,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金融市場在日益擴大的同時,充滿了不確定性。“不平衡”,成為伴隨全球化的關鍵詞。
諸多現象也讓人難言樂觀。特朗普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英國脫歐、各國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等關鍵詞,頻繁出現于同全球化相關的討論中。許多人擔心,這些現象已成為一股思潮甚至主張,進而會引發行動。
潮流不可阻擋
“當前眾多逆全球化的主張、行動,大多屬於上層建築。上層建築不能改變經濟基礎。”總部設在北京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在一份報告中這樣判斷當前的“逆流”。
歷史上,全球化不是沒有過反復,例如一戰曾完全阻止了國際貿易,但最終惡性的貿易保護政策,讓經濟大蕭條雪上加霜。報告認為,“錯誤的法規、政策和體制只能暫時阻礙全球化發展,最終卻必須服從全球化。”
曾任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則分析稱,全球化有三大要素。一是科技迅猛發展,這是動力;二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和貿易,這是載體;三是全球範圍內的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轉移,這是實質和目的。“三大要素的基礎並沒有動搖,因此全球化還將持續下去。”
未來,全球化走向何方?多國觀察人士認為,全球化可能正在迎來一個全新階段,而新技術正在提供揭開面紗的動力。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撰文表示,在18世紀的蒸汽技術革命,19世紀的電力技術革命以及上世紀的信息技術革命後,我們正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重新定義整個行業並創造新的革命”。
同樣不容忘記的是,無論是英國脫歐、美國大選還是世界各地興起的思潮,其實質並非反對全球化,而是對具體利益訴求的表達。例如在美國,幾大民意調查結果依然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國際貿易會帶來機遇。
而即將召開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正是人們討論全球化未來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