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去杠桿化,中國卻需要再杠桿化。
央行1月6日表示,“可以使用創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場的合理流動性”,這就為中國的再杠桿化提供了政策支持。而其“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的目標也需要再杠桿化來實現。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甚至表示,過分關注財政刺激的規模將會忽略掉經濟形勢中最重要的部分。政府的投資計劃是否會持續拉動經濟增長,關鍵取決於經濟中其他部門的表現。中國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中國經濟是否會、以及將如何再杠桿化?
研究人士也將再杠桿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未來的增長有幾個方向,包括啟動農村消費、産業升級、繼續城市化等,另外一個是再杠桿化。
為什麼再杠桿化對中國如此重要?
A 再杠桿化的重要性
財政政策的催化劑
“縱觀目前出臺的很多政策,核心的一個要點就是信用杠桿的擴張,這個與其它經濟體去杠桿化不同,這不僅僅是降低信用成本,更重要的是放大流動性”,針對目前央行密集出臺的各項政策,光大證券研究員黃學軍表示。
杠桿,簡而言之就是資本和凈資産的比率關係。所謂杠桿化,即提高經濟中的債務水平。
“杠桿在經濟中有著重要意義。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是否足以提振經濟增長,除了實際的支出增加外,還取決於這些刺激措施能否催化民間部門提高債務水平、擴大支出”,汪濤表示。
上世紀90年代,日本連續實施財政刺激政策,政府負債佔GDP的比例從50%快速攀升至超過100%,而企業投資和銀行貸款並未跟進,因此經濟增長仍停滯不前。
對比韓國,在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恢復的過程中,貸存比是伴隨其再杠桿化過程一同回升的。韓國經濟過去幾年比多數亞洲國家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再杠桿化。
B 再杠桿化的條件
中國銀行貸存比,亞洲最低
“中國的幸運之處在於,不同於其他大多數經濟放緩的國家,中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遠遠沒有達到過高的水平,因而不需要去杠桿化,反而有再杠桿化的基礎”,汪濤認為。
和其他許多經濟體不同,過去四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伴隨著儲蓄增長、及經濟中債務水平的下降(即去杠桿化)。過去十年來,中國一直都在去杠桿化,銀行的貸存比持續減小,現在已經處於亞洲的最低水平。
過去幾年,中國在迅猛增長的同時,經濟中的杠桿也在降低。信貸佔GDP的比例下降,而利潤的強勁增長使得企業部門減少了借貸。
與此同時,政府也成功地降低了自身負債。根據國民經濟核算賬戶的資金流量表數據,我們估計由政府出資的投資所佔比重從2003年的21%降至2007年的13%.
總而言之,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大增;企業部門通過更多依靠留存收益和資本市場融資,而非銀行貸款和債券融資,降低了杠桿比例;政府也削減了債務、弱化了其在為投資提供資金方面的角色。
“對於目前的中國經濟來講,過去幾年中國經歷的去杠桿化給當前的再杠桿化提供了基礎”,汪濤確信。
C 再杠桿化路在何方
銀行資金放閘%2B居民信用擴張
通過採取財政刺激政策、發行更多的國債來為新增的支出融資,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在致力於提高經濟的杠桿化程度。但政府支出的規模相對較小,總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略高於20%,而政府投資支出佔總投資的比重僅略高於10%.
為彌補企業利潤下滑所導致的融資下降,提高企業部門的杠桿比率,尤其是增加銀行貸款就至關重要。銀行信貸規模相當於GDP的110%多,而且佔整個投資資金來源的近40%.
在全球去杠桿化的趨勢下,中國能否提高經濟中的杠桿比例?最重要的一點,中國的銀行是否會增加放貸?
1月6日,央行明確,2009年以高於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約3至4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作為全年貨幣供應總量目標,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2009年新增貸款預計達到4.6萬億,增加放貸成為2009年的主題。
央行甚至表示,將綜合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靈活調節資金供求,必要時還可以使用創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場的合理流動性。
“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月度新增貸款數據。”汪濤表示。以往的經驗説明,在信貸管制放鬆時銀行往往會增加放貸,從而得以從利息收益中賺得利潤。
汪濤認為,目前平均不良貸款率較低,並且即便在經濟不景氣時不良貸款率預計會上升,並不認為這將危及銀行的放貸能力。
對於未來我們比較樂觀,黃學軍表示,首先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有利於杠桿擴張,尤其是利率的大幅下調,以及擔保物範圍的擴大等。其次是並購貸款的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
其認為突破在於:一是把資本市場和銀行資金的第二次挂鉤;二是並購貸款能極大地釋放企業的自有資金,其杠桿作用不可小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並購的資金來源中並購貸款所佔的比例不高於50%,但在進行一些並購項目操作上,如一些政府項目上,將極大地釋放企業的自有資金,對實體經濟的信用擴張有較大的刺激作用。
再次是,不斷出臺的房地産新政,包括住房商業貸款利率、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等降至新低,以及營業稅收等的調整,都將極大地擴張居民的信用。
最後,對消費信貸新政,以及國家再次出臺刺激經濟方案的預期,也將極大地擴張所有居民的信用。
本報記者 戎明邁 實習生 曾鈺文
| |
| |
責編:谷立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