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論電視劇《長征》的攝影造型
作者: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副主任:王偉國 發佈時間: 2002-10-30 16:15:23



    那麼,導演和攝影師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構圖形態和場面調度呢?或者説這種構圖和調度將會形成什麼樣的美感效應呢?或者説在構圖和調度突出了雨的形象將如何作用於觀眾的審美心理呢?
    從審美心理學裏,我們知道人的視覺效應與客觀的視覺對象之間存在著同型論或稱異質同構審美心理。
    所謂同構論,是指客觀知覺對象的物理結構與審美者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是同一的。格式塔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認為,外物的刺激,能夠引起審美主體一定的情感反映,是一種力的作用,也就是作用於自然的力與作用於人心理上的力是同一的。雖然下雨是物理現象,是屬於物質的,但是審美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如這場戲中)看到的雨就會在他的心理上形成相對應的力作用他的情感。  這就是“知覺之所以能夠把握事物的表現特徵,就在於知覺者的心理結構與客觀的知覺刺激物結構具有一種對應性,所以知覺結果能産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現代心理美學》第270 頁)這是尋求這兩者之間深層的內在聯絡。陸機《文賦》中説:“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人的喜、怒、哀、樂,往往是由物作用於人的情感表現,生活中天氣的陰、晴、雨等四季變化,都會引起人的情緒變動。
    這場戲中藝術家無論構圖處理還是場面調度處理,始終將“雨作為一種形象,就是力圖通過作用於自然的力與作用人心理上的力予以同一,尋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心聯絡:由於紅軍軍路線上的錯誤導至廣昌戰役失敗,並且損失慘重;劉伯承等人的正確意被否認,他又預知即將又要造成再一次的失敗;觀眾也被感知又一場悲劇要産生;正確意見受到壓制、甚至於遭到無理的批評,所以劉伯承、彭德懷、朱德,甚至周恩來、毛澤東等人心情沉重、壓抑、鬱悶。這種與下雨天的雨作用於人們的煩燥、壓抑、透不過氣的心理情緒是相通的,“同一”的。所以這場戲造成了一種“沉悶”的氣氛。這種氣氛的形成是由於構圖——場面調度——雨三位一體和諧處理的結果。無獨有偶。類似的情況在第四集中賀子珍要把孩子交給她妹妹賀怡撤離這場戲,也是選擇在雨天。由於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上失利,被迫撤離根據地、母子要分別、姐妹要分離……革命鬥爭處於低潮。天似乎也同情紅軍的“命運而哭”著送別紅軍、沉重的心理、失敗帶來的悲慘……“雨”也又作為藝術形象,深深與人的命運聯絡在一起,成為傳達情感的“情景交融”深層關係。
    由此可見,構圖形態與場面調度均是敘事的元素,它們之間是可以整合成相互完善,形成場面調度中有構圖,構圖中又有場面調度的敘事體系。

   三、光的美感

  《長征》這部作品中反映的是在1934年到1935年期間革命(紅軍)與反革命的生死搏鬥為基本敘事線,其中造型上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紅軍。另一方面是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這兩個部分由於所處的環境、人物命運和戲劇矛盾等不一樣,攝影師在光的造型處理上也有不同的處理手段。
    第一,充分利用光的造型功能,營造了革命與反革兩個營壘的攝影造型基調。一名成熟的攝影師在接到劇本後,他需要進行藝術構思的內容之一就是對未來作品的基調的構思。這裡講的“成熟”不是指他拍了多少部(集)電視劇,而是指他在進行創作全過程中在理論上有明確指導。《長征》的攝影師正是按攝影造型美的規律正確地把握了基調。其一,就全片二十四集基調是統一的,即渾厚凝重略為偏青灰色調。儘管是一部彩色片,但沒有讓觀眾感到色彩的鮮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1)長征這一中國革命史上壯麗的一幕必竟是革命處於低潮,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關頭,以“渾厚、凝重”來反映歷史的沉重感和歷史感。(2)十分有利於表現紅軍這一歷史時期的生存空間,這個生存空間是十分困難、艱難、危險。除了蔣介石反動軍隊的圍剿帶來的艱難困苦,還有自然環境的險惡給紅軍又帶來的生存危機。渾厚、凝重灰色調將會給觀眾帶來審美心情的沉重。(3)在這樣的一個基調下,又有變化,這個變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描寫紅軍的生存空間。這又可分為兩個方面:紅軍內部就軍事路線的爭論以及李德的武斷、主觀以及博古的教條更加深了紅軍的危機。在這種場境中,攝影師往往通過室內暗調處理即人物明暗反差大、逆光側逆光處理等營造了沉重氣氛。藝術心理學認為,畫面中暗色調通過人視覺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後,能對人産生一種“重量”之感。這種重量之感與戲劇氣氛相結合,更會影響人的情感。所以暗色調在此情景中不僅是劇中人物情緒的形象化,同時也對觀眾的審美心理産生作用。同時紅軍雖然面臨生存的嚴重危機,但由於紅軍也有勝利的情況,如突圍成功、攻佔遵義、四渡赤次等等和領袖人物促膝談心、氣氛和諧、情感很深,在這些場景中,攝影師採用了略偏亮調子,在陰霾中有明亮。這種明亮的調子給人舒暢、向上的審美情感,也預示紅軍必定勝利的總的趨勢。另一部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的高級指揮官所生活的場景空間。攝影師則基本上將這些空間處理成低調。所謂低調就是在一個敘事場景中,通過光的處理,道具服裝色調的處理,使暗色成為主要色調。所以攝影師在選景時,對景的色調的選擇作為調子處理重要手段,同時不少情節處理在夜裏,夜景對暗色調處理是很有利的。還以側光、側逆光作為造型光,對景、人物進行造型處理,這樣使畫面中暗色調構成主流色調。這樣暗調在符合在戲劇內容下,就構成了能作用於觀眾的心理的情感色彩。這裡暗調的處理,成為一種藝術符號,它象徵著種種陰謀活動的策劃處,是企圖厄殺紅軍的劊子手。
    攝影基調的處理成為一種藝術符號,它要傳達出藝術情感。基調有審美的認識價值和象徵的價值。上面我們基本上談的是審美的認識價值,特別是情感的認識價值。《長征》第十三集中有一場戲,攝影師對基的處理是象徵性的。這場戲表現紅軍婁山關戰役。婁山關又是紅軍與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生死之戰。戰鬥雖然是勝利了,但紅軍卻付出了巨大而沉重的代價。是所剩不多的紅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這一代價實才是太沉重了。所以朱德總司令和毛主席在血戰後上了婁山關頂。朱總司令以悲傷心情鳴槍至哀。毛澤東主席的詞《婁山關》在悲壯的音樂聲中唱出: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啐,喇叭聲咽……最後以“殘陽如血”的特寫鏡頭進而強調了它的象徵意義。攝影師用淺紅色涂染了這場戲的畫面。這紅色“染”過的畫面已不是紀實性的而是象徵性的。一方面寫出了朱德總司令的毛澤東主席的心情;另一方面紅色象徵了鮮血和生命,是戰士的鮮紅的血染遍了婁山關、染紅大地和天空,紅色象徵生命代價、象徵了藝術家的情感與激情。攝影師試圖通過“紅色”的畫面,使畫面中的形象符有隱喻的意義,從而使觀眾能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或更形象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責編:邢立雙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