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論電視劇《長征》的攝影造型
作者: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副主任:王偉國 發佈時間: 2002-10-30 16:15:23



    二、 構圖與場面調度

    在影視藝術中,攝影的構圖形態選擇與導演確定場面調度的方案是密切相關的。攝影構圖形態是一種“語言”,場面調度也是一種“語言”。這兩種“語言”都謂“視聽語言”,它們的共同任務,是要出色地完成敘事。選擇構圖形態和確立場面調方式,就是藝術家們在尋找一種獨特的藝術化的敘事方式,從而能藝術地表現作品思想並引發觀眾的審美興趣。
    場面調度是導演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什麼是場面調度?《電影藝術詞典》是這樣講的:“意為‘擺在適當的位置’或‘放在場景’中。”什麼放在“位置”上或“場景”中?對戲劇藝術講是演員扮演的角色在舞臺上的方位。對影視藝術講,除了演員的方位,還有攝影機的方位。所以,影視場面調度包含著攝影機方位的調和演員的調度。這兩者的有機組合構成影視藝術的場面調度。不管是藝術家精心設計的場面調度也好,還是藝術家認為按照生活本來面貌來拍攝的生活流作品也好,最終還是要通過人物的運動或靜止及攝影機運動或靜止來完成敘事。這種運動和靜止就是調度和構圖的溶合。
    《長征》中,我想大概由於導演與攝影師對於場面調度和構圖形態的語言魅力認同,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所以就充分發揮這兩種語言的最大敘事效應,獲得了良好的藝術張力。
    第二集中有一場劉伯承與李德和博古爭論的戲,這場戲突出的一點是導演將演員的調度與攝影機的運動調度渾然一體。請看調度及運動構圖的示意圖:

    景別由特寫——近——中全——中——近——中——中近——全——中——近等變化。
    根據情節和人物性格衝突,鏡頭的運動有搖——移——推——拉——又搖——又推——又拉等等變化。

    請看以下人物對話(大概)內容:
    博古手持電文(特寫)鏡頭搖上是他背身的近景“伯承同志,你是紅軍總參謀長(鏡頭跟博古的走動跟搖移,他走到伯承身邊)應當懂得這樣的道理,下級作戰單位有權提出意見(走到李德與伯承之間),但他們的意見不是制勝的法寶”。 伯承:“如果下級提的意見是正確的作為上級為什麼不能接受呢?”博古:“你怎麼證明他們的意見就是正確的,而我們確定的戰略戰術就是錯誤的呢?(鏡頭推成中景)真是怪事。”伯承:“實踐已經證明禦敵于國門之外(推成中近景)與強大的敵人打正規戰是行不通的嘛!”(推成近景)博古右出畫。李德:“對,你是在蘇聯經過正規軍事院校的人才(搖到李德成中景),還記得參謀長的職責嗎?”(又搖成中景,劉伯承生下)。伯承:“執行軍事長官的戰略意圖,並協助實施之。”李德:“我明確告訴你,建寧保衛戰依然採取堡壘對保壘和短促突擊的打法,請你這位參謀長組織實施吧。”伯承氣憤:“你……”李德:“我這是按蘇聯正規軍事條例行事的。”(搖博古入畫)博古:“好了,我會代表中革軍委寫信答覆林彪和榮臻同志的意見的(搖成劉和博兩人)伯承氣憤地走出門去了。(搖成博古和李德兩人背身成中景)。”博古:“李德,你怎麼看待劉伯承提的意見?”李德:“他知道恩來有不同意的意見。(鏡頭跟博古搖,他從鏡頭前劃過)他習慣老毛那一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遊擊戰術(博古入畫成中景)。”博古:“像彭德懷、林彪這樣主力軍團的主要負責人(拉成中景)也為什麼要反對打陣地戰呢?”李德:“你不要忘了,彭德懷、林彪這些人都是從井崗山就跟著打遊擊起家的,一句話,不把毛澤東、周恩來從中央蘇區調走,我的戰略意圖就不會順利地貫徹執行。可否以毛澤東、周恩來赴蘇聯養病為名,請王明同志借共産國家的命令(推成博古近景)調他們兩人去莫斯科。”
    這場戲又是的2分/58秒的長鏡頭完成的(長鏡頭敘述在這部作品中很多)。在動態構圖和場面調度處理上綜合完成敘事是很典範的。
    其一,利用攝影的移動、搖、推、拉等運動不斷地變換畫面的表現對象,即畫面的注意中心的變化,這個變化有時是敘事需要而變,有時是戲劇衝突需要而變,有時又是刻劃人物情緒需要而變。也利用演員的運動——時而進畫、時而出畫、時而作左右的橫向移位,又時而作縱深的移位。而這兩者在這個鏡頭中融合得和諧一體。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敘事體系。
    其二,這一整體性的敘事體系,使這場戲的矛盾産生、衝突展開等等戲劇性既有整體面貌的展示,又有重點細節的揭示;既有生動的人物關係表達,又有每個人情感及情感變化的流露。使觀眾從畫面中不斷地得新的視覺和聽覺的信息。
    其三,通過動態構圖和場面的結合,進一步刻劃了人物性格,又較好地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動。例如博古否認下級意見與劉伯承爭論,博古是不斷地處在走動之中,以上級領導的口吻和姿態説話。而劉伯承則憤怒地站起來。而鏡頭則從三個人搖成二個人,博古出畫又成伯承一個人,而且又推成伯承的近景。這裡通過構圖和調度處理,突出了伯承敢於堅持真理,敢説的、直率的、堅定的性格。而後來李德又強制命令劉伯承組織建寧保衛戰時,李德從坐著到站著説話,(而劉伯承從站著到生下來,意在尊重李德同志吧),到站起來走到劉伯承背後,又急速回身咄咄之氣逼到劉的身旁。這一調度也揭示出李德的剛復自負、盛氣淩人的性格。而最後李德企圖不擇手段要將毛澤東和周恩來弄到莫斯科去養病時,鏡頭推成博古的近景。這個近景的構圖就揭示了博古聽了李德話後的心理活動:“這能行嗎?……”
    其四,這場戲的構圖和調度還有一個更大的特色,就是機位的方向基本上向著門外。從造型意義上講,使畫面具體縱深感、立體感和豐富的層次感(這是構圖元素中的基本元素)但更是為了“雨”。這場戲中,人物可以進出,畫面中人物量可以變化,但背景中的雨卻始終沒有離開過。這是導演和攝影師苦心經營構圖和場面調度結果,就是將“雨”不僅作為一種天體的氣氛,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藝術形象、一種生命形式出現,象徵地傳達出人的情緒,雨成為藝術喚情結構中的一種元素了。


責編:邢立雙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