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沙水産市場,人們在以各自的方式求得生存。數年後,他們中定會有人身家不菲,這不是猜測,而是已經數度上演的神話。何華先的財富神話,也由此開始。
20年前,何華先從廣州的檔口收活魚,然後賣到長沙。當時,國內的活魚運輸全都要依靠飛機。大商家幾乎壟斷了飛機有限的艙位。新入行的人,只能等著搶剩下的艙位。在很多人眼中,這是個沒法做大的生意。小蝦爭不過大魚,似乎是一個永遠無解的難題。
何華先:當客戶需求,你跟別人一樣的時候,你在市場裏就沒有話語權,當你慢慢你做出來的東西有話語權的時候,第一你的盈利會更好,賺的錢更快,第二個市場當你有話語權的時候,你操作起來就很順。一定要讓客戶依賴你,逐步地依賴你,從跟你合作,到依賴你,離不開你一樣,那你這個事情做起來就更好做。
看似無解的難題,卻被何華先找到了解題的訣竅。9年之後的2005年,這個靠著賣掉老婆嫁粧起家的無名小卒,竟成了廣東水産界公認的“鱸魚大王”。
何華先認定,要想在行業內有一席之地,必須突破大商家對運輸渠道的壟斷。何華先,想到了一個行業內還從沒有人做成功過的方法--用火車運送活魚。
記者:沒有人做成功過是嗎?
何華先的同行譚醒南:是的。
記者:那沒有人試驗過嗎?
何華先的同行譚醒南:有人試過,魚死了。
記者:因為我覺得這事不可能就何總一個人想到。
何華先的同行譚醒南:有人想到,但是成活率不高。基本上打過去的魚,活的很少。
要想讓魚坐上火車運出去,就要延長魚在運輸過程中存活時間。何華先開始了一場帶著魚跟時間賽跑的試驗。
何華先:三種不同的溫度。你看不同的溫度,魚不同的狀態,我們現在就是讓它,你看這個魚就活躍一點。
記者:這個魚感覺還是可以撲騰的。
何華先:對,這個就稍微靜一點,這個18度就稍微靜一點,再下來的溫度16度,就更低溫,我們主要就是讓它越靜越好,可以運越遠。這個就生猛,這個就很靜,不同的。但是這個魚是有極限的,也不能過低,過低就凍死了,所以我們要試它能夠承受最低極限多少。
水溫控制的越完美,魚的成活率就越高。然而,由於季節、天氣、運輸距離、魚的體質等種種因素的不可控,這使得對水溫的把握是一個太繁複的、系統的工作。一年半以後,何華先用火車運活魚的成活率達到了80%以上,他開始讓大批的廣東鱸魚坐著火車走了出去。
何華先:他們用火車發的也可以呀,這個還便宜,所以市場份額就慢慢做大起來。就開始慢慢把份額做大了。有些客戶在飛機以前訂別人的單,就慢慢轉過來我們這裡訂。
何華先的妻子林芳:當時我去結賬,去跟人家對賬結賬,客戶都説你也掙太多了,我當時好像也覺得,確實好像還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明明就知道成品才五塊,賣那麼多還比飛機還便宜。
獨門生意讓何華先佔儘先機,一個到處收魚的窮小夥,一口氣開了三個檔口。行業裏也開始爭相摸索火車運輸活魚的技術,從此開創了一個用火車運輸活魚的時代。
何華先的同行譚醒南:慢慢有人跟,你成功就有人跟你跑。我們就研究他怎麼想出來的,我們要去學他。
四年後,何華先又將活魚運輸成活時間提高到了50小時,採用更為靈活的汽車運輸,於是汽車運輸活魚的時代也由此開啟。
何華先:公路最終肯定比火車有優勢,第一到達市場的時間我們是可以掌控,有時候火車,8點鐘發車你想讓它7點鐘發車是發不了的。第二個可以直接到市場,因為我們以前是這樣的,我們從打好包裝送到火車站,火車站再運到那邊,再從火車站接回去,很麻煩。這個成本又會降下來一半,我們現在魚運到北京,平均在一元錢一斤左右。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俊傑:汽車運輸就是這十年、八年才開始,這個得益於兩個,一個是這項技術的突破,就是他們公司活魚運輸技術的突破,第二個也是這十年,我們國家的高速公路發展。還有一個是我們國家菜籃子綠色通道的實施。
2007年,何華先開始和一部分魚塘主簽訂合作協議,在“公司+農戶”訂單式養殖協議的推動下,佛山的鱸魚銷量逐漸成為全國之首,這也反過來帶動了佛山鱸魚的養殖量成為了全國第一。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02日 22:52
視頻簡介:這是一場南魚北調的戰役。這是一間給魚營造美夢之旅的工廠。他是魚的造夢人。2014年,他將廣東的活魚運送到全國50多個城市,銷售額近20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