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青少臺 > 成長課堂

水均益談女兒:好孩子是好父親塑造的

發佈時間: 2013年12月19日 10: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青少欄目 >> 點擊看直播
壁紙推薦
遊戲推薦

原標題:

 

 

改造小公主,鑄就女兒的“平民意識”
 
     水亦詩一上小學,就表現出超凡的智慧和能力,她成績突出,能力突出,可就是不太合群,在同學中處處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像個驕傲的“小公主”,連老師都在給她的評語後加上了“驕傲”兩個字。水均益下定決心,消除“小公主”水亦詩的“貴族”心理,把她改造成“平民女兒”。
     水均益從培養女兒的平凡意識開始,實施自己的改造工程。他教育女兒説:“爸爸的工作和送煤球、站櫃臺的叔叔阿姨們的工作性質是一樣的,並不比他們高貴。爸爸只是一個電視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和其他小朋友相比,也沒有絲毫特別之處。”當然,説歸説,有些事情還是難以避免的,畢竟他是公眾人物。
     有一次,一家雜誌社聯絡到水均益,請他們一家三口做封面人物,小亦詩特別高興,可水均益告訴女兒,他已經婉言謝絕了雜誌社的邀請。小亦詩很難過,眼淚汪汪地問父親為什麼不讓她上封面,水均益給女兒擦乾眼淚,對她説:“你發現有幾個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媽媽上了雜誌封面?”女兒搖搖頭。水均益又問:“你説説,你和別的小朋友有什麼不同?你比他們強在哪?他們沒有上封面,你上封面幹什麼?”女兒點點頭,帶著哭腔説:“我聽爸爸的。”孰料對方三番五次找上門來,最後,還是水均益誠懇地説出了自己的憂慮,他們才理解一個父親的良苦用心。
     為了把“小公主”改造成“民女”,水均益不僅讓女兒遠離媒體,遠離鮮花和掌聲,還在生活上要求她簡樸大方,拒絕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水均益夫婦給女兒的零花錢,每天不超過5元,水亦詩的衣服也很樸素,從不穿名牌。做爸爸的看在眼裏,喜在心裏,他知道女兒漸漸有了“平民意識”。

第一次挨女兒批評 
    “我那時把我一輩子的飯都做了。”説起1993年女兒出世的第一個月,自稱從不做飯的水均益很有成就感。當時,水均益剛到而立之年,還在新華社國際部做編輯,住房條件極差。在父母沒法幫上忙的情況下,他休了一個月的“産假”,把伺候妻子月子的事一攬子承接下來。這一個月裏,上市場買雞,買豬蹄,再熬湯成了他每日的必須課。其他不乏瑣碎的家事他也樣樣操辦,雖然不免有些手忙腳亂,但也算得上有板有眼,有理有據。
     到央視後,水均益工作壓力陡然增大,和女兒相處的時間少了,做起節目來,父女有時一週也見不了幾次。不知不覺中,孩子長大了。而使水均益第一次強烈意識到這點的,是女兒的哭訴。
     女兒三四歲時,一次,水均益批評她。一向聽話的女兒一反常態,忿忿不平起來:“你還説我!你看,沙發都爛了,你不管;別的小孩玩具有專門櫃子放,我呢,就一個破紙箱,你也視而不見。”水均益懵了,沒想到女兒會這麼振振有辭,對身邊的事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和看法,而且這種想法不無道理。他感到了解孩子、探究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件多麼重要而艱難的過程。


要從骨子裏尊重孩子 
     在水均益看來,要想和孩子溝通先得從“骨子裏”尊重孩子。別以為自己是家長,就可以左右甚至控制孩子的命運。孩子的路總歸要他們自己走。他説,作為父母,理應為孩子提供一個正常的、盡可能良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的環境,而人生的種種機遇或變故都得靠孩子自己去面對。
        

主抓原則問題,樹立威信
 
     毫無疑問,父親的威信不是靠嘮叨樹立的。自認向來嚴厲的水均益從來不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説這指那,他關注的是原則問題。而只要他要介入某事,一定非常嚴肅、一查到底,甚至不惜動手,以讓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譬如他要求孩子誠實、不説謊。如有違規,他在充分體諒孩子躲避懲罰的心理前提下,決不姑息。孩子嘗到説謊話的苦頭也能嘗到講真話的甜頭,自然會養成實話實説的習慣。
     水均益認為打屁股(當然是對小小孩)是必要的,同時他也坦言自己脾氣不太好、方法有時趨於簡單。在這一點上,他承認自己比父親差遠了。水均益最希望女兒擁有的東西是:健康、快樂、大方,樂觀的性情和坦蕩的心胸。
     文革期間,在蘭州大學當教授的父親一夜之間成了反革命,上小學一年級的水均益放學回家曾被手拿磚頭的孩子追打。當時的恐懼和鬱悶可想而知。但掃廁所的父親回到家裏,從來沒有唉聲嘆氣。“每天全家一起吃飯是件特愉快的事。”水均益説,“吃完飯,桌子不撤,一家人圍著桌兒開侃。”在水均益眼裏,父親是個講故事、講笑話的高手,什麼以前怎麼騎高頭大馬啦、自己的輝煌歷程啦、在哪兒遇到什麼怪人啦,等等,無所不講。可以説,父母的樂觀、父母的笑聲成了安撫少年水均益的一抹清風、一味良藥,更熏陶出了他自己終身受用的性格財富。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