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為:2015年6月16日下午,習近平在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同村民座談。
四、攻堅十大領域
在補齊“短板”的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需要攻堅克難,習近平強調“十三五”期間需要在十個領域取得“明顯突破”。
一是保持經濟增長。在全球經濟呈現停滯或負增長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仍保持着強有力的發展態勢。“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但保持經濟增長的任務不變。習近平要求:“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臺階。”
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斯於利民。“十三五”期間發展形勢和發展任務不同,發展方式也要隨之轉變。習近平強調,要 “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三是優化産業結構。為適應國民經濟不同發展時期的需求,産業結構需要進行調整、優化。習近平指出,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産業發展新體系。”
四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要求,“十三五”期間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産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五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現代化進程關係着我國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成功與否。習近平説:“中國現階段不是要不要農業的問題,而是在新形勢下怎樣迎難克艱、繼續抓好的問題。”在農業現代化方面,習近平要求“在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産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六是體制機制改革。伴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曾經發揮特有作用的體制機製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謀求發展,就要擁抱變革。習近平強調,“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 “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七是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才能優勢互補,才能全面發展。習近平指出,要 “採取有力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八是生態文明建設。雨果説:“大自然是善良的母親,也是冷酷的屠夫。”習近平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佈局。“十三五”期間,習近平要求“科學佈局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九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民為本”既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也是中國共産黨長期以來的執政理念。 老子《道德經》中説道:“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習近平在訪英期間演講中也提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在“十三五”期間,習近平強調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衞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十是扶貧開發。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扶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為順利實現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習近平指出,要“採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習近平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十三五”藍圖即將出臺,第一個“一百年目標”觸手可及,第二個“一百年目標”正向我們走來,我們應做好一切準備,以飽滿的激情、頑強的鬥志去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