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專訪人行行長周小川:解讀G20部長會和IMF春季年會

發佈時間: 2012年06月11日 1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歐債危機的一個啟示:政府債務宜集中于國內

  日報:激勵機制設計的思維框架是否也能引用到對於歐債危機的解救之中?是否可以用來推動一個國家的“債務自律”?

  周小川:許多國家認識到必須進行財政整頓,但公眾卻存在抵觸情緒,所以就存在衝突。那麼如何能有助於國內形成共識去勇渡難關呢?

  不同的經濟體有不同的公共債務佔GDP比率,同時這些經濟體的內債和外債所佔比例也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和意大利的大部分債務都是本國居民購買,而希臘國債的外國投資者比重很高。這些國家面對的難點是不同的。如果債務以本國持有為主,雖然問題嚴重,但收入分配基本限于國內公眾或國內的代際之間,自己人之間形成共識會相對容易一些,道德風險小一些,不會給全球經濟造成太大風險。這樣做也有利於形成公共債務的定價機制。

  另一考慮是可以促進政策選擇的共識機制。除了債務的多少,還有消化債務的時間表,如果一部分人認為當前不能過度緊縮而要中期實現緊縮和整頓,就要在國內促成共識,拿出保證或質押。而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政府實施財政整頓政策,另一方面公眾卻走上大街向外國勢力抗議。

  再有是外國投資者很難對別國政府的借債行為予以有效約束,這既是因為信息不足,也是因為外國投資者難以去約束主權國政府行為。國際組織在這方面可以有所作為,但現階段國際組織介入可能為時偏晚,如在最初介入會較為有利。

  從上述分析出發,主權債務存在不少道德風險問題。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們就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也看到不同國家形成官民共識的程度不同,復蘇的歷程不同。從國際角度看,還發生過很多次債務危機,比如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值得做深入比較和歸納。

  日報:但是,如將債務主要限于國內市場,國際投資者和國際金融機構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周小川:如果能倒回到高債務以前的原點,即從“事前”的角度去再設計,肯定能有不少辦法。這不單純是“事後諸葛亮”,它對以後的機制設計會是有用的。從“事中”的角度看,人們仍可做一些轉換式的重組,使相當一部分外國居民(含銀行、企業)持有的國債轉換為由本國居民持有或國際組織持有,從而有助於促進國內共識和減少道德風險。

  國際投資者最好先向國際組織投資,再由國際組織間接投資于別國主權債。還可以建立一個共同投資機制,即部分投資由國際組織進行,另一部分投資由國際投資者會同國際組織一併投資,比如EFSF就有這種設計。理論上,國際組織有較多影響主權國行為的能力,可設立借債條件。

  當然,對於歐元區來説,由於採用單一貨幣,較難區分國內和國際債權人的身份。中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如果發債主體為省、市政府,而買債者大量都是外地人,就也會出現債務缺乏約束、定價機制失效以及道德風險問題。因此,如果能建立一個地方政府債務機制,地方債應主要出售給當地居民,因為當地居民會有更豐富的信息並去關心本地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從而決定是否支持地方政府發債,這樣就構成了對當地政府債務的約束。有些設想在過去是技術上不可行的,但現在信息技術發達了,有可能行得通。

  這也涉及到激勵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有很多優秀的經濟學家對此做過研究,比如拉豐(Jean-Jacuqes Laffont)和赫維茨(Leonid Hurwicz)等,激勵機制是解決體制問題的一個有益的角度。

責任編輯:許夢可

熱詞:

  • 周小川
  • IMF
  • 1986年
  • 1975年
  • EFSF
  • 部長會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