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尋找北京城裏的曹雪芹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2年08月11日 11:20
北京青年報 | 2022年08月11日 11:20
原標題:尋找北京城裏的曹雪芹
正在加載

  在近日舉行的“張家灣古鎮紅學文化論壇暨馮其庸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紅學會會長張慶善呼籲修建曹雪芹墓,考慮發起建立全國的《紅樓夢》文化旅遊聯盟。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對北京城內與曹雪芹有關遺跡加挂統一標識,將曹雪芹在京遺跡串聯起來,構建一座北京城市上的“曹雪芹博物館”。

  紅學會會長張慶善:呼籲修建曹雪芹墓

  幾代專家學者經過研究,論證了張家灣(位於北京通州區)確實與曹家有著密切的關係:曹家曾在這裡有典地、當鋪,曹家的祖塋也在張家灣,曹雪芹最後葬在張家灣。1968年秋,張家灣大隊平整土地會戰開始,當時安排第四生産隊平曹家墳及附近耕地。一天下午,幾名社員在地下一米深處發現一塊平放著的條石,正中有“曹公諱霑墓”5個大字,左下角刻“壬午”2個小字。對於張家灣出土的條石是否真為曹雪芹墓碑,一直眾説紛紜。1992年8月,經著名文物專家史樹青先生、著名金石專家傅大卣先生等確認“碑是真的,沒問題”。同月,時任中國紅學會會長的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第三次來到張家灣研究曹雪芹墓碑,認為曹雪芹確在壬午年葬在張家灣無疑。之後多位著名紅學家先後前往查看,都認為墓碑是珍貴文物,其現身是紅學界一件大事。

  在“張家灣古鎮紅學文化論壇暨馮其庸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紅學會會長張慶善表示,儘管“曹家墳”的説法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但我們不要只盯著曹家祖塋在哪,不要只關心“曹雪芹墓石”的真假之爭,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張家灣對於曹雪芹而言,既是一個起點,又是一個終點,因為曹雪芹是從這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又歸葬在曹家的祖墳裏。

  “馮老(馮其庸)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曹雪芹墓修建起來,他跟我不知講了多少次。在他人生的最後兩年,這種願望更強烈了,他一直建議在張家灣恢復曹雪芹墓,為曹公立碑紀念,供人們憑吊曹雪芹這位偉大文學家。”張慶善介紹,馮其庸有《題曹雪芹墓石》詩:“草草殮君土一丘,青山無地埋曹侯。誰將八尺乾淨土,來葬韆鞦萬古愁。”詩中強烈地表達了在張家灣修復曹雪芹墓的願望。

  馮老原本希望在“曹雪芹墓石”發現的地方修建曹雪芹墓,但那裏已經成為一片住宅,修建曹雪芹墓已不可能。“我們曾討論能否在歸紅亭或曹雪芹雕塑附近修建曹雪芹墓。後來感到在如今的張家灣公園修建曹雪芹墓更切合實際,也更具有文化意義。”張慶善説道。

  與此同時,張慶善還建議把張家灣公園建成《紅樓夢》主題文化公園——既要有“曹雪芹與北京、與《紅樓夢》展覽”,還要有“《紅樓夢》文化藝術長廊”,集中全國創作《紅樓夢》題材的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化名人、紅學家,以及與《紅樓夢》改編有密切關係的演職人員的繪畫、書法作品。“張家灣公園內的相關影壁墻,可以設計為《紅樓夢》文化內容的景觀,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元春省親、寶黛初會、詩社等等。影壁墻上要有關於《紅樓夢》與曹雪芹的簡介與詩詞。”張慶善還表示,甚至可以考慮發起建立全國的《紅樓夢》文化旅遊聯盟,將一部分環球影視城的遊客吸引到張家灣的紅樓夢文化旅遊中來,那對推動張家灣的文化旅遊發展將産生重要的作用。

  市政協常委宋慰祖:為曹雪芹在京遺跡加挂統一標識

  研討會當天,還舉辦了“曹雪芹在京遺跡標識徵集大賽”入圍作品揭曉儀式。2021年10月發起的“曹雪芹與紅樓夢在京遺跡標識導視系統徵集活動”共收到165件投稿方案,最近10件設計方案脫穎而出。

  北京市政協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宋慰祖介紹,“曹雪芹在京遺跡標識工程”課題組經過一年的深入走訪、研究、論證,著重梳理了有歷史記載和專家認同的曹雪芹在京遺跡。雍正七年(1729)曹雪芹13歲左右隨祖母、母親乘船沿運河回到北京,在張家灣碼頭換小船沿通惠河在大通碼頭進東便門,走廣渠門大街,居於崇文門外蒜市口“十七間半”(原廣渠門內大街207號院,現已建為曹雪芹故居紀念館)。

  除了“十七間半”,通州區張家灣古鎮,朝陽區水南莊和西城區克勤郡王府(實驗二小)、舊公府(魯迅中學)、右翼宗學(蒙藏學校),海淀區西山正白旗(曹雪芹紀念館)等均為曹雪芹在京遺跡。

  專家們一致認為:曹雪芹在京遺跡是北京寶貴的文化資源,也是亟待擦亮的“文化名片”。宋慰祖介紹,課題組完成了“曹雪芹在京遺跡標識工程”的統一形象設計——以頑石之上一痕絳珠仙草,呼應《紅樓夢》的原名《石頭記》,以及木石前盟的故事線索。他建議以統一的標識通過掛牌形式,將曹雪芹在京遺跡串聯起來,構建一座北京城市上的“曹雪芹博物館”,進而推廣至京津冀,溝通正定的榮國府、北京大觀園等,形成三地文旅協同發展的示範。

  紅學家曹立波:林黛玉從張家灣下船進京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曹立波以《黛玉進府與張家灣》為題,闡述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一個爭執很久的問題,《紅樓夢》林黛玉入賈府時到底幾歲?她從揚州坐船沿運河到北京得多久時間?我對這些疑問進行了論證研究。”

  據曹立波分析,林黛玉進賈府的年齡有不同的版本,她比較傾向於六七歲年紀。曾有一個叫程庭的文人,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詳細記錄了他從揚州坐船去北京的路程。他從揚州北上,去為康熙祝壽,結束之後又從北京南下,去程走了23天,回程是29天。“我認為林黛玉的船隻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行進的話,粗略計算一個月便可以到達北京。”曹立波説道。

  那麼林黛玉是從揚州哪個渡口登船的呢?“‘京口瓜洲一水間’,我們所熟悉的‘瓜洲’要更加靠南方一些,林黛玉的父親是巡鹽御史,在揚州工作。揚州有一個很出名的東關古渡碼頭,那個正好在大運河邊上,她應該是從這個碼頭登船的,到了北京通州在張家灣渡口登岸,應該在這裡住過。”曹立波分析道。

  延伸

  建議將馮其庸故居建成紀念館

  中國紅學會會長張慶善表示,馮其庸先生生前對張家灣與曹雪芹、《紅樓夢》的關係始終非常關注,早在1981年就來到張家灣,實地考察跟曹雪芹家有關的當鋪、碼頭等遺跡。1992年,曹雪芹墓石發現後,馮其庸先生來考察的次數就更多了。1996年馮其庸先生退休後搬到張家灣芳草園,直到2017年去世,前後共在張家灣居住了21年,與張家灣結下了深深的紅樓情緣。

  馮其庸居住張家灣期間,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張家灣曹雪芹雕像和歸夢亭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居住張家灣期間,也是馮老研究曹雪芹、《紅樓夢》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2012年1月,在張家灣芳草園他完成了1700萬字、35卷冊的馮其庸文集《瓜飯樓叢稿》,匯聚了他一生的學術成就。

  馮其庸與張家灣的情緣,是建設張家灣文化特色小鎮的寶貴資源,是張家灣一張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張慶善建議將馮其庸先生故居建成“馮其庸故居紀念館”,講好馮其庸與張家灣的故事。
據了解,張家灣已經成立了馮其庸學術研究中心。張慶善希望發揮好這個學術研究中心作用,與無錫馮其庸學術館、河北正定榮國府、南京江寧織造府、北京大觀園等建立聯絡,共享紅樓文化資源。

編輯:宋陽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文旅熱點
更多精彩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尋找北京城裏的曹雪芹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