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
隨著現代化的建築與嘈雜逐漸倒退,山東省臨清市八岔路鎮趙塔頭村離我們越來越近。當道路兩旁開始閃過蔥鬱的樹林、綠油油的麥田,我們知道,此次的目的地近在眼前。
在調研《第一批農村萬元戶》之前,我到過很多中國農村,但是從沒有真正走入他們的生活。在趙塔頭村,第一批被報道的萬元戶趙汝蘭的家裏,仍然能看到八十年代富裕家庭的標配——“三轉一響”,這是1980年,他們身為萬元戶的最佳證明。
屋子裏擺放的老式彩色電視機格外引人注目,雖然産自八十年代,如今卻播放著21世紀的電視節目,它辛勤工作幾十年,依然圖像清晰,色彩斑斕,趙家的第四代小孩每天放學後就坐在電視前看卡通片。即使趙家現在完全有能力更換更先進的家電,但這一份當年的珍藏,記錄著拼搏的不易,讓他們格外珍惜。
在趙家拍攝老物件
聽趙汝蘭的兒子趙光澤介紹完家庭近況,大家一邊拉呱,一邊品嘗著脆甜多汁的甜瓜。這甜瓜,是從村裏的瓜棚現摘的。説起村裏的十個瓜棚,身為村支書的趙光澤滿臉自豪,這些助農項目,讓趙塔頭村的村民們不只是萬元戶,更要奔小康去了。
與四十年前相比,如今的趙塔頭村整個改頭換面。為了讓村裏的老人們安享晚年,村委正在籌建敬老院。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不大的敬老院裏佈局了圖書室,休息室等多個不同功能的房間。趙光澤高興地領著我們挨個房間參觀,一邊介紹,一邊比劃著。再過幾個月,在馬路邊曬太陽的老人們就有了更好的去處。
時任新華通訊社山東分社記者——李錦採訪現場
當正式拍攝的時候,已經到了6月,調研時所見的麥子已經金黃了。透過航拍視頻看到,人們淹沒在金色的麥浪裏,大型的收割機械轟隆隆地檢驗著農民們的勞動成果。21世紀的今天,中國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早已成為過去式,機械成為田間地頭最得力的幫手,農民們也有餘力去開拓其他致富的道路。
攝製組與趙光澤及當地政府合照
在拍攝收割麥子那一場戲的時候,攝製團隊有時跟不上收割機的速度,機械一個往返,我們就要立馬動身到下個點做好準備。趙塔頭村將近1700畝麥子,短短幾天時間就收割完成。就在收割完成後的第二天,農民們開始用機械播撒玉米種子,孕育下一場豐收。
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人們致富的方式千千萬萬,但始終離不開雙手的耕耘。
撰稿:張敏
導演:郭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