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競猜點播CBA中超國足英超意甲歐冠國際足球/法甲網球

F1首位中國車手馬青驊:馬路上開再快都沒成就感

體育資訊來源:廣州日報 2017年05月22日 21: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7歲時,他在歐洲賽車場上征戰;21歲時,西班牙F3錦標賽法國站的領獎臺上因為他第一次出現中國賽車手的面孔;25歲時,他成為首位進入F1的中國籍車手;29歲時,他成為“Formula E中國籍第一人”。如今,他不過30歲,卻已在賽車場上締造過數次“奇跡”。他是馬青驊,一個曾用“速度與激情”在歐洲賽車場上烙下中國印記的中國籍賽車手。

  兒時記憶 被父親“逼”上卡丁車

  2013年F1上海站,人們第一次見到了中國的F1車手——馬青驊。他代表卡特漢姆車隊參加練習賽了,成為首位在國內駕駛F1賽車的中國車手。那一刻,曾有許多人激動得流下眼淚,他們在馬青驊下車後簇擁著他,感慨著一個中國賽車手在國際賽場上的不易。

  馬青驊和賽車的故事,要從1995年説起。那一年,上海多家室內遊樂場開始引進卡丁車。有一天,父親帶著8歲的馬青驊去卡丁車館玩,年幼的馬青驊對這些龐大、快速的“玩具”毫無興趣,甚至有些恐懼,可父親卻笑著説:“男孩子要勇敢點,沒什麼可怕的,爸爸陪你一起玩。”馬青驊的父親未曾預料到,他的這次“強迫”改變了兒子未來的人生道路。

  當時,年幼的馬青驊聽從父親的指示,繫上安全帶,握著方向盤,踩下油門,車飛馳于賽道中,那份突如其來的刺激讓馬青驊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樂趣。此後,馬青驊每週都纏著父親帶自己去開卡丁車,“不去不舒服”。

  1999年,馬青驊的父親得知自己的一位香港客戶組建了一支車隊,還開辦了培訓班,專門訓練青少年賽車手。馬青驊便加入了培訓班,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輛卡丁車。

  一年後,12歲的馬青驊成為青少年組卡丁車比賽冠軍。“2004年,爸爸帶我去看了第一屆F1上海站比賽,我坐在觀眾席,看著一輛輛賽車從我眼前一閃而過,見到了許多傳奇賽車手。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要做的,成為F1賽車手。”

  十年光景 F1車迷終變車手

  F1的夢想很美,實現卻很難。早年中國賽車行業並不完善,F1賽場上也從未出現過中國車手。在全國各大賽車比賽中獲得多次不俗的成績後,2008年7月,21歲的馬青驊得到了參加西班牙F3錦標賽的機會,成為當時該賽事唯一的中國車手,並在法國站取得第三名,這也是F3賽事的領獎臺上第一次出現中國面孔。

  “賽車場是一個特別現實的地方,想要贏得掌聲和尊重只能靠實力説話。”馬青驊説。馬青驊的朋友告訴記者:“過去國際上一直覺得中國車手很弱,小馬希望有一天能通過他,讓世界看到中國賽車手的能力。”

  2011年,F1的西班牙HRT車隊在全球範圍挑選年輕有潛力的車手,馬青驊成為入選的五人之一。其後大約半年,他在不間斷的內部測試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每週至少5天,馬青驊必須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和實車模擬。“沒人會管著我們,所有的訓練都靠自我約束。”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11月6日,馬青驊簽約成為西班牙HRT車隊的正選車手,也是首位中國籍F1車手。“除了開心,最大的感受是神聖。當時我得知自己能在F1賽場上擁有屬於自己的座位,上面貼著我的名字與國籍。那種夢想成真的感覺,大概是最令我難忘的。”

  其後,因HRT車隊資金原因,馬青驊無奈退出並簽約卡特漢姆車隊出任預備車手。2013年,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夥馬青驊終於駕駛著賽車出現在上海F1賽道上。雖只是練習賽,卻依然成為中國賽車的驕傲。從第一屆F1上海站到出戰2013年練習賽,恰好十年。十年光景,觀眾席裏的那個小車迷,終於成長為F1賽場上的車手。

  賽場之外 愛安靜作息如老人

  在上海參加練習賽僅幾個月後,馬青驊便因一些客觀原因再一次與F1擦肩而過。“我知道外界都盯著我,在那之前我剛被人捧至人生的一個高點,卻又突然摔至泥坑,許多爭議、質疑接踵而至。”起初,馬青驊曾有過一段低潮,但F1並不是賽車手唯一的舞臺,2014年,他加入雪鐵龍車隊,作為首位參加全年國際汽聯世錦賽的中國車手,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賽道上榮獲冠軍,成為首位贏得世錦賽分站賽冠軍的中國人。

  去年,馬青驊參加了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FE)比賽,又多了“FE中國籍第一人”頭銜。如今,馬青驊正在思考如何能真正推動中國賽車運動發展。他在上海開辦了大型室外賽車場,還積極籌劃舉辦年輕車手培訓與賽車比賽。

  在賽場上追求速度與激情的馬青驊,私下卻非常靦腆、內向。平日裏,馬青驊最大的樂趣竟是喝茶,馬青驊説:“我喜歡安靜,不喜歡吵鬧,所以我也不會去泡吧喝酒,就像老年人一般生活。”

  在他人眼裏,賽車手私下開車應該是又快又猛,但馬青驊開車卻是“又穩又緩”,他笑稱:“汽車只是代步工具,還是安全第一。在馬路上即便開得再快,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感。”

  這位簡歷上寫滿榮譽的車手,今年也不過30歲,未來還有許多場比賽等著他。如同他自己所説:“在賽道上,外人看熱鬧,只有賽車手清楚每一次決斷背後的深思熟慮。”

  對話

  一場比賽完 體重輕3斤

  廣州日報:有關注今年的上海車展嗎?

  馬青驊:當然,今年車展出現了不少新品牌,並以新能源車為主,這代表著汽車産業的變化,其實賽車運動的發展動向也取決於汽車産業的發展。

  廣州日報:明星韓庚最近也轉做賽車手,參加2017年中國超級跑車錦標賽,你怎麼看?

  馬青驊:職業車手與業餘車手還是會有不同,發展路線不一樣,一起參賽的機會也不多。明星效應可以帶來更多受眾群體,對中國賽車運動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一般而言,他們更享受比賽,比如韓寒,就是一個很有天賦的業餘車手。

  廣州日報:你想在國內向更多人推廣賽車運動,但確實有不少人會擔憂開賽車的風險問題。

  馬青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賽車運動在競技體育中是屬於比較安全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賽車過程中即便發生意外,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也已經降低了很少。每一輛賽車在防火、防碰撞等方面都經過了嚴格的測試,同時,車手本身穿著的賽車服也是防火的。有統計顯示,車手穿著防火內衣可以站在大火中半分鐘左右安然無事,而這段時間已經足夠車手逃離危險。同時,賽場上還備有安全車、醫療中心,我覺得賽車場比馬路都安全。

  外界對車手還有一個誤解,那就以為車手只是求快。其實賽車需要腦力與體力的高度配合。不誇張地説,兩個小時的比賽結束後,我會因為脫水輕3斤,所以體能訓練十分重要。

相關閱讀
新聞聚焦
專題推薦
860010-1103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