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體育報訊:(記者 楊天嬰)2019年初,國足征戰亞洲盃引熱國內足球氛圍,而以中國職業足球為代表的中國體育産業也悄然進入了新時期。
幾年前隨著“46號文件”出臺,國內體育産業就像一首沒有前奏而直接進入高潮部分的樂曲,社會大資本進入,創業公司井噴,商業價值暴增。足球産業更是其中最大風口,各級聯賽商業價值得到幾十上百倍的溢價,中超聯賽成為全世界又一個“黃金聯賽”。
但隨著2018年底,中國足協“4大帽”(即“注資帽”“薪酬帽”“獎金帽”“轉會帽”)的推出,以職業足球為代表的中國職業體育已發展到新階段,正在回歸商業本質。儘管體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體,但是産業的概念始終離不開為社會創造經濟價值。如果從職業足球的角度,輻射到全體育産業鏈上,再對照國際體育産業發展的現狀,未來有很多地方值得繼續深入挖掘。
首先是賽事版權如何變現?中超聯賽的轉播權也在體奧動力的推動下以“80億元”成為標桿,但是很多賽事轉播權依然無法實現變現乃至盈利,而賽事品牌周圍價值提升有限。
其次是流量如何變現?目前部分健身社交類型産品已經具備了很大流量,但是流量變現始終是難題。目前普遍採用體育商城模式和互聯網電商競爭優勢不大,運動知識付費模式的內容還不成熟,人們付費熱情遠遠不足,無論是轉化率還是人均月消費額都很一般。
最後是明星價值如何變現?和歐洲頂級運動員的商業價值絲毫不弱于娛樂明星的現實相比,最近幾年,類似孫楊、張繼科、武大靖等體育明星頻繁在娛樂綜藝中亮相,但是缺少商業包裝和系統規劃,目前頂級的國內運動員的商業價值還很難超過二三線娛樂明星。
就體育産業而言,版權、流量和明星是最基礎的三大資源,但盈利依然困難重重。如何回歸商業本質,實現産業盈利,是當前最緊要的問題。
2018年12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産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要“壯大市場主體,優化市場環境。支持企業發展,鼓勵創新創業,培育仲介機構,引導消費理念,改善消費條件”,正如文件要求,體育産業真正的主體還是市場化運作的體育企業,給企業鬆綁,給企業更公正公平的環境,更多的政策支持,更落地的服務,才是推動體育産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此外,體育産業的“資本虛火”逐漸褪去,行業人的心態和氛圍都會回歸理性。而隨著最近七八年的産業發展,更多懂産業也懂體育的複合人才開始進入行業並且開始發光發熱。人的因素會成為未來産業發展的核心。
當然,最耗內功也是最長效的機制還是文化,歐美體育消費最核心的因素來自體育文化和體育生活方式,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中國體育文化正在形成,但體育生活方式還有很大距離,而這都離不開體育媒體、體育教育和體育培訓等諸多體育相關行業的齊頭並進。
可以預計,經過2018年底的政策變化,必將會把體育産業帶向新的方向和新的高度,我們不但要拭目以待,更要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