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尚未謀面的“冰絲帶”國家速滑館,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智慧場館;大家熟悉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水立方”,也將實現水轉冰,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奧場館;其他一些新建的冬奧會場館,也充分融入了高科技和中國文化元素……
23日,在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地,記者聽著規劃建設部的工作人員介紹,滿眼看到的都是科技與人文的符號。
“冰絲帶”:全球第一個智慧場館
現代感十足的“冰絲帶”,在建設中面臨的首要難點就是其長200米、寬130米的大跨度屋頂。而且,不同於一般建築,國家速滑館的屋頂為不規則馬鞍形,更是增加了建設難度。建成後,速滑館內部能夠形成約2萬平方米的無立柱空間,極大地方便冬奧比賽使用。不僅如此,索網結構更符合綠色辦奧的要求,其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頂的1/4。“冰絲帶”採取全冰面設計,面積1.4萬平方米,近乎等同於一個田徑場大小,是亞洲最大冰面的速滑館,賽後還能滿足3500人同時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為“三億人上冰雪”助力。
“冰絲帶”之所以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智慧場館,體現在智通化觀賽服務、智慧化場館管理、智慧化賽事組織三個方面。屆時,觀眾通過手機能實現無紙化入場檢票、智慧導引至停車位和場館坐席、了解賽事解析和精彩片段回放;這裡還有智慧化的人臉識別安保門禁以及消防控制、供配電控制等。
“水立方”:搖身一變“冰立方”
通過建設可移動、可轉換的冰場,“水立方”能夠搖身一變,成為“冰立方”。“水立方”有效利用了空腔降溫技術,讓空腔夾層內的熱空氣向上流動並與室外空氣循環,可降低空腔溫度10℃,從而實現“免費”為場館降溫,僅此一項每年可降低綜合能耗120萬千瓦時;而應用“水蓄冷”方案,可以使用夜間較低電價製冷,存儲在地下水箱內,白天釋放到場館內,每年可減少夏季尖峰供電約30萬千瓦時;新建的水蓄冷水池容納游泳池轉換時排出的水,每年減少水排放2000立方米。
延慶冬奧村:院落格局充滿中國味
北京冬奧會新建場館設計方案都盡可能充分利用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像北京賽區的單板大跳臺,就是敦煌的飛天形象;北京冬奧村則貫穿了中國傳統院落的空間格局,還在景觀中使用了“冰嬉圖”。
延慶賽區的建築,採用中國傳統的坡屋頂形式,傳承了當地的建築文化和歷史文脈,使建築與環境相得益彰。延慶冬奧村採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開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順地勢而建,與周圍山形水勢“對話”。據透露,用地內有一處小莊科村村落遺址,在規劃佈局中將其保留並加以修繕,形成了獨特的核心公共空間,體現了文化的傳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