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截至4月15日晚,青海玉樹地區的7.1級地震已經導致了760人遇難,萬餘人受傷。在未來的幾天時間中,這個傷亡數字還有可能發生變化,因為在高原地區,每一個夜晚對受災群眾和被困人員來説,都是寒冷和艱難的時刻。
每一次悲劇都有它不一樣的地方。這一次,玉樹地震遭遇了兩個特殊。一個特殊是地理上的特殊。玉樹地處高原地區,海拔在4400米。在料峭春寒中,高原地區本來就存在的惡劣自然條件,更容易肆虐於受災的人們中間。海拔高,自然氣溫就低。災區的夜晚溫度到了零下十幾攝氏度,棉帳篷成了人們最需要的生存設備。
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在高原,薄弱的基礎設施體現了震區相對落後的經濟條件,也導致自救能力相對較弱。青海本來就係我國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區,而玉樹則是該省最偏僻、最貧困、最落後的“三最”地區。高原交通狀況差,通訊手段落後,各方面的困難紛至沓來。
高原抗災,的確使救災隊伍面臨嚴峻考驗。如果説汶川地震給我們帶來了一對一幫扶的經驗,玉樹地震的高原特殊性,更需要全國總動員。因為高原的每一分鐘,或許相當於平原地區的幾分鐘,高原的一天,於生命來説是更艱難的考驗。在平原地區的黃金72小時,在高原寒冷的風雪中就更為珍貴。這個時候,全國總動員,是災難中對愛心、力量、勇氣乃至智慧的集合。
此刻,北京、上海、遼寧、福建、江西、甘肅、河北、陜西捐贈的款物,已募集到位。在募捐過程中,尤其是棉帳篷和藥品來源廣泛,源源不斷地運往災區。全國總動員,是全國民眾和災區民眾的心連在一起,知冷知熱,感同身受。把災區民眾最需要的禦寒衣物、食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玉樹,是當務之急。
全國總動員也創造了高原抗災的智慧和勇氣。高海拔對很多來自平原的人們來説,是異常嚴峻的考驗。如果説汶川抗震救災,教會我們速度就是生命,玉樹災後的救援,更提示我們抗災需要智慧。在玉樹,救災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和針對性訓練,更值得重視。救災從來就沒有高原和平原之分,但是,救災的科學合理規劃,卻應當重視不同的地理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從全國民眾的心底産生救災的勇氣和信心,也才能創造出高原抗震的智慧。
玉樹震區面積達到26萬平方公里,村落分佈稀疏,很容易漏過某一個受災點。而高原地區夜間溫度在零下十幾攝氏度,震區的余震不斷發生,氧氣稀薄,産生的各種次生傷害,很可能二次創傷還在廢墟下等待救援的被困民眾。少一個人的力量,就會給玉樹的悲傷記憶留下一道空白。曾在玉樹拍攝《可可西裏》的導演陸川在微博中就説:“2003年我們在那裏的時候,經常發大水,曾經衝垮過我們建的景,不知道那裏的朋友怎麼樣了?”玉樹的每一位同胞,都需要牽掛。
從汶川到玉樹,兩年時間發生的兩場大地震,震中在變化,但不變的是全國民眾對災區同胞的關懷。這種關懷,可以經受所有海拔、溫度的考驗。面對高原,我們一樣無所畏懼。玉樹縣有一座全國聞名的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曾溫暖了藏漢兩個民族。玉樹地震發生後,來自全國民眾的關切,正如無數個災情中的文成公主,用愛溫暖着這片剛剛顫動過的美麗土地。
責編:趙春曉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