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透露,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築只能持續25-30年。(4月6日《中國日報》)
這種説法,和此前建設部住宅産業化促進中心一位副主任的説法不謀而合:“國內住宅的平均壽命卻僅僅為30年。”這個壽命,不到英國建築132年壽命的四分之一,不到美國平均壽命74年的二分之一。這個冷酷的事實,讓《物權法》起草時爭議的土地使用權70年後“怎麼辦”的難題,頗具黑色幽默的色彩。
中國的建築物應該活多久?按照住宅土地使用權的年限,應該有70年;而按照《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築為50-100年。民居很顯然不屬於“重要建築物”之列,但法定的年限最少亦應該滿足50年的使用。然而,實際情況是,中國的建築壽命50年罕見,30年則普遍。
從中國房子的價格看,現在北京四環內的普通住宅,每平方米4萬元已並不稀罕。在歐美等國的房價“跌跌不休”的情況下,花3000萬人民幣,在美國可以購置一處莊園,永久産權的;在歐洲可以置下一座城堡,文物式的。而在北京的中心地帶,卻只能購買在樓房間距極近的“豪宅”,而且沒有法定的永久産權。
每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都澆注在中國的土地上,而捆綁着祖宗三代人收入的房子,卻只能維持30年。原因何在?不外如下幾點:
其一,偷工減料。《北京科技報》曾報道,建設部特聘專家周磊表示:“現在全國相當多的建築工程、資料在造假!”廣東省質監局有人士直言:“2007年年底到2008年廣州新建的商品房,最好還是不要買。因為這段時間建造的樓盤普遍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
其二,結構性缺陷,由於建築結構問題,有的鋼筋混凝土的壽命不過25年左右。
其三,人為拆除。揚州那個剛剛爆料被政府“偷賣”了土地的小區,滿算不過才8年,就面臨拆遷的命運;而名動一時的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樓,用了才7年,就要被爆破拆除。
那麼,普遍不足30年的建築壽命,是質量原因,還是“正常”?建設部的一份抽查結果表明:全國30多個省份的90多個城市中的180多個建築工程,96.1%的合格。這似乎意味着,中國建築遠低於國際和法定標準的30年壽命基本合格。這樣,很多人舉三代之力購買不足70年的使用權後,實際得到的可能是被打了折扣的一個短命的建築。
當然,將中國建築的短命,放到目前這個特殊的語境下,就會發現,建築物的短命,與其説是質量問題,毋寧説是制度問題,是房地産各種亂象的生命體徵反應。對一個已經失去理性的行業而言,其實,壽命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大家追逐的,不過是一個註定要破滅的泡泡。但是,當泡泡破滅之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還是公眾。
顯然,無論是從維護公眾權利,還是從維護社會穩定來説,從制度層面上消除這種短命現象,就成為當務之急。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提高民用建築的耐久年限標準,加強相關執法與嚴格問責,還需要制定建築物的拆除標準,決不能説拆就拆。這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遏制房産泡泡的出現,使之在法律的強力之下,儘快回歸正常軌道。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