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6
“非遺”傳人的守望
  •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五千年華夏文明凝聚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在全球化、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潮流中,許多“非遺”項目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 ,面臨失傳的風險。而“非遺”傳承人們守望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還有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與精神。
  •   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通面塑”的代表性傳承人徐江。 黃哲/視覺中國
      “面塑”俗稱“面花”,它以糯米麵為主料,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生動的形象。讓這門古老的手藝得到不斷發展是徐江心底堅定不移的夢想。他在南通市多所學校的開辦“面塑”班,為孩子們義務傳授“面塑”技藝。徐江説:“小面人裏有大世界,應該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和領略面塑的藝術魅力。”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腦閣”傳承人胡連剛在為“色芯”小演員穿著演出服。王偉/視覺中國
      “腦閣”表演是內蒙古土默川平原獨有的民間藝術活動。“腦”是方言,意思是將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所謂“閣”就是一個捆綁焊接得結結實實的特製鐵架子。幾年來,胡連剛自掏腰包,在革新演出內容上做了一些摸索,每次表演都增加一些時尚的內容,以吸引年輕人的觀看興趣。胡連剛告訴記者,他年輕的時候,一家幾個孩子,爭相參加表演,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少了,表演者也難選了,傳承需要更多的人做出努力。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人霍慶有。 視覺中國
      在中國“年畫之鄉”天津楊柳青鎮,霍慶有是唯一能夠掌握勾、刻、刷、畫、裱五項技能的“全能”藝人。如今的楊柳青鎮上,大街小巷的商家店舖,都挂著聖誕老人的貼畫,卻看不見“大胖小子抱鯉魚”的年畫。但霍慶有堅信會有更多人喜歡上這項古老的藝術,在他眼裏,這一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至今依然魅力不減。
  •   國家級非物質遺産“鑼鼓雜戲”傳承人李正勤。 劉寶成/視覺中國
      “鑼鼓雜戲”起源於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對蒲劇和很多戲劇劇種都産生過一定影響,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在多元化的娛樂形式下,年輕人大多不喜歡這些“老古董”,李正勤的劇團已經很久沒有參與過大型演出了。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依然是李正勤老人,在自家院落中手擎老劇本,兢兢業業地向徒弟們口傳身授著劇目中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
  •   25歲的彭嘉志是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粵語講古”代表性傳承人。張志韜/視覺中國
      講古,即説書、講故事,源於古代的説唱藝術,但粵語講古只説不唱,與外省説書有所不同。“以往講的古都是傳統典故,對年輕人吸引力並不大。我們應該有一些創新,融合網絡小説和紅段子的古,傳播方式上也應借助互聯網,使用移動APP等來推。”彭嘉志説。對好故事他從不排斥,不論來源何處,只要應時應景,他都願意利用。在他的講古場,除了傳統古,開場的幾分鐘熱身時評,也吸引了不少人。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萬榮花鼓”傳承人王企仁。 劉寶成/視覺中國
      “萬榮花鼓”是流傳在山西省南部黃河岸邊萬榮縣境內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藝術。打鼓動作淳樸、健美,感情豪放。隨著年齡增大,王企仁參加大規模的表演已經力不從心,他將重點放到了“萬榮花鼓”的傳承上,不但在村小學開辦了花鼓音樂班,還熱情接待來自全國的一些文藝團體和省內藝術高校的學者、學生。王企仁説,來學的人越多,“萬榮花鼓”的傳播範圍就越廣,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就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灞橋區打鐵技藝”傳承人屈希望。 賈吉平/視覺中國
      時光荏苒,“鐵匠”這門古老的行當如今早已隱出城市,即便在偏遠的鄉村一隅也難覓蹤跡。打了一輩子鐵的屈希望卻從沒想過退休,“只要還能幹動就繼續打,小車不倒只管推,俺這輩子就交給這個鐵匠舖子了”。屈師傅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有年輕人來學習這門手藝,使歷史悠久的白鹿原打鐵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冀南皮影”傳承人申國瑞傳授小學生皮影戲表演技藝。 郝群英/視覺中國
      皮影戲曾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河北農村最流行的民間藝術。時至今日,“冀南皮影”卻瀕臨失傳。這些年,申國瑞的皮影戲班不停地走鄉串村,一邊義務巡演,一邊尋找接班人。“現在,皮影戲班裏吸引了十多名小學生加入,俺希望,冀南皮影能在他們身上再放光彩。”申國瑞高興地説。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重慶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程天德在創作幻彩漆畫。 視覺中國
      重慶漆藝歷史悠久,起源於古代巴國,作品光潤堅滑、色彩富麗、裝飾紋樣豐富,並以技藝精湛而著稱于全國。每天,年近古稀的程天德要在工作室呆上近十個小時,除了吃飯和休息,他總是在漆畫前勞作。憑著對藝術的執著,樂此不疲,以自己的方式傳承民間技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小紅門地秧歌”第四代傳承人趙鳳嶺扮演頭陀。 盧旭/視覺中國
      “小紅門地秧歌”是北京地區保護最完整的傳統秧歌會,原名為“左安門外紅寺村太平同樂秧歌聖會”,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70餘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紅寺村獨特的地域文化正隨著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逐漸消亡。年輕人喜愛、學習“地秧歌”的已經越來越少,原有的64套表演項目,目前只有22套保留了下來,會秧歌唱詞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儘管趙鳳嶺整理記錄了90余篇秧歌唱詞,但真正能在表演中與所有成員合唱的已不足20篇。
  •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成都糖畫”傳承人謝豐坤。 于譚陽/視覺中國
      除了飄逸的藝術形式和成堆的證書,糖畫給謝豐坤帶來的物質利益並不多。找謝豐坤學習糖畫技藝的人雖然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夠長期堅持並以糖畫為奮鬥事業。謝豐坤希望能夠找到真正願意靜下心來學習糖畫的學生,將自己的畢生技藝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雞血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錢高潮在雕刻作品。 胡劍歡/視覺中國
      雞血石有“石中皇后”之名,是中國六大國石之一,昌化出産的雞血石則是雞血石的精品。一件雞血石雕,短則幾個月,長則耗時幾年。錢高潮對昌化雞血石有一種使命感,“雞血石給了我多彩的人生,我很感恩。我想讓雞血石這一塊國寶,經過加工雕刻,成為承載文化的藝術精品。”
  •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壽州窯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沈德亮。 視覺中國
      “壽州瓷黃”聞名於世的壽州窯,前後盛行350多年,躋身唐代名窯之列。作為“壽州窯手工技藝”傳承人和守候者,沈德亮表示,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不能讓壽州窯製作技藝在自己手裏失傳。望著親手創建的壽州窯傳統製作技藝傳習基地老人對未來充滿信心。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汴京燈籠張”代表性傳承人張俊濤在製作綵燈。 楊正華/視覺中國
      “汴京燈籠張”始於清朝,是清朝末期藝人張太全留下的絕技,距今有著二百多年的歷史,傳承至張俊濤手中已是第七代了。“傳統的燈籠主要是運用傳統的材料和工具去製作的。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把這個傳統的工藝保存下來,同時結合現代技術創新出新的作品,讓傳統和現代更好的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張俊濤説。
  •   保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紙傘製作工藝”傳承人鄭映海。 郝亞鑫/視覺中國
      鄭映海從8歲時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油紙傘作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隱退,但它的藝術欣賞價值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鄭映海説:“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我不能動了。”
  •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郯城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張朝烈在察看徒弟印製的木板年畫。 房德華/視覺中國
      郯城縣沙沃村傳統木版年畫製作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作品多帶有鮮明特色的農村生活特徵,並以圖案造型誇張,線條粗獷飛揚,色彩鮮艷對比強烈而著稱。“現如今好了,政府將木版年畫列入文化遺産保護起來了,人們開始喜歡它、收藏它,村裏的年輕人紛紛拜師學習這門手藝,俺再也不用擔心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在我們這輩失傳嘍。”笑容在張朝烈臉上綻放。
  •   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貴州銀飾鍛造”傳承人楊光賓。 視覺中國
      對於傳承這門技藝的前景,楊光賓很憂心。苗族銀飾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一件銀飾需要經過近30道工序才能完成。“這麼複雜的工藝,賺錢卻並不多,所以年輕人都很少學,這樣下去我最擔心手藝失傳。”
  •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蛋雕”代表性傳承人虎佔林。 視覺中國
      一把普通的刻刀、本已無用武之地的蛋殼,在經過精心設計和雕琢後變成了精美的藝術品。從《西遊記》到《紅樓夢》,從“十二生肖”到“百虎圖”,200多件精美的蛋雕作品,是年過七旬的回族老藝人虎佔林多年磨煉和研究的心血。“我現在都72歲了,年事已高,趁著身體還好,多培養一些蛋雕藝人,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虎佔林説。
  •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名列“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胡武強是重要傳承人。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讓“雞血紅”陶瓷從傳説變成了現實。 視覺中國
      銅官的“長沙窯”曾是唐代五大名窯之一,是釉下彩的發源地,並成功創燒了 “雞血紅”陶瓷,突破了當時“南青北白”的藝術格局,成為世界陶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胡武強希望在銅官窯附近建一個大型陶藝作坊,讓古法制陶技藝後繼有人;希望能建一個大型的陳列室,向更多的人展示銅官窯陶瓷的美。當然,他還有一個希望,就是有一天銅官的陶瓷,會像唐朝一樣,再一次萬船齊發,遠渡重洋。
  •   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郝桂芬。 視覺中國
      楊柳青剪紙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名震全國。乾隆六次下江南,每到楊柳青時,都要將楊柳青其放在龍船上,帶到南方。郝桂芬雖然身患殘疾,但她以超常的毅力,刻苦鑽研剪紙技藝,不斷推陳出新,努力把楊柳青剪紙藝術傳承下去,把剪紙藝術發揚光大。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