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 子
曾經是一枚學歷史的娛記,
現在是一個寫娛樂的歷史專欄小編

“花樣爺爺”牛犇

  《一仆二主》中的秋大爺、《一步之遙》中的牛大爺、《飛躍老人院》中的金大爺……

  無疑,今年81歲的牛犇已然成為中國影壇的“大爺專業戶”,其塑造的“大爺”形象多詼諧幽默,深受國內觀眾喜愛。

  從小孤兒到電影明星

  很多觀眾也許並不知道,牛犇其實並不姓牛,他的父親姓張,牛犇出生時取名張家景。“牛犇”這個名字是1948年在香港從影時改的,一直用到今天,原名反而鮮為人知了。

  牛犇1935齣生於天津,言及故鄉,他很是感慨:“對老天津已經沒有印象了,只記得家住天津河北西窯洼明發衚同,什麼樣子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這個地名。”由於家庭變故,牛犇很早便離開天津。他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在同一天去世了。牛犇只得跟著哥哥一起到北京投奔親戚。無奈屋漏偏逢連夜雨,牛犇家的親戚也在此時遇到了困難,無及他顧。牛犇只能跟著哥哥自謀生路。兩個孩子在北京度過了一段極其艱難的日子。

  牛犇小時候撿過人家扔掉的沒有燒透的“煤核”,偷偷啃過人家吃剩的蘋果胡、西瓜皮。“我一年當中唯一能夠見到的完整的蘋果,就是過年時家裏上供的那四個蘋果。”直到後來哥哥成為華北電影公的司機,家裏的生活才逐漸好起來,牛犇和電影人的接觸也多起來。

  著名演員謝添和牛犇住在一個院子,他也是天津人,一直對牛犇很同情,而且覺得“這個孩子挺機靈的”。謝添和愛人談戀愛時,有時回來自行車爆胎了,牛犇常常扛著自行車去幫他修,謝添便給牛犇一些零用錢。那時牛犇才剛剛10歲。

  1945年抗日勝利後,沈浮導演和謝添合作要拍一部抗日片《聖城記》,正好缺一個小演員,牛犇就這樣一腳踏進了電影圈。他在《聖城記》飾演村童小牛子。不料《聖城記》放映後,認識牛犇的人都開始叫他“小牛子”。

  1948年,牛犇又在影片《清宮秘史》中扮演兒童角色,同年去了香港。臨行前他請謝添為他更名。謝添説:“現在大夥都叫你小牛子,你又屬牛,那就再添三隻牛吧!”“犇”是“跑”的意思。從此,牛犇就像牛一樣在銀幕上跑了一輩子。

  1949年,牛犇受白楊推薦,在電影《火葬》中飾演她的“小丈夫”。新中國成立後,謝添捎信給牛犇叫他回大陸拍電影,牛犇回京參加了《龍須溝》的拍攝。後又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在《山間鈴響馬幫來》、《紅色娘子軍》、《天雲山傳奇》、《牧馬人》、《棋王》、《活著》等幾十部著名影片中扮演各類角色。

  1983年,牛犇因在影片《牧馬人》中生動地扮演牧民郭扁子,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第六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此後又多次在各電影節獲獎。他還曾導演《父親》、《喜中緣》、《藏金記》等電視劇。

  “萬能”牛犇

  牛犇家的鄰居經常用一句話來調侃他:“牛犇除了不會生孩子,什麼都會。”

  做飯、縫衣服、打毛衣、做棉鞋、理髮,生活中的事情沒有一樣能難倒牛犇。衣服破了,補一補再穿,實在不能穿了,就用漿糊糊起來做鞋底。

  他甚至很少去醫院。牛犇的兒子王侃小時候,有一次被自行車劃破了腳,翻開一個嘴一樣的大口子,他回到家後害怕挨罵,不敢告訴父親。但牛犇看出兒子走路不對勁,發現了兒子受傷。

  “父親沒有帶我去醫院,就拿了些消炎粉幫我消了消炎,然後把針消一下毒,就給我縫上了。”王侃在一檔訪談節目當中回憶説。

  在王侃眼中,父親是一個非常嚴格的人。有一次牛犇讓王侃燒水,王侃貪玩,忘記往壺里加水,結果壺被燒漏了。王侃知道自己捅了大婁子,六月的天氣裏,滿屋子找棉褲。“我知道肯定要挨打,所以一定要把棉褲穿在裏面。”

  如今,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牛犇也有了孫子。他最期待的事情便是每週一次的家庭聚會。隨著孩子們陸續到來,老兩口端出一桌豐盛的飯菜。

  説起牛犇與妻子的相識,也頗有戲劇性。

  牛犇的妻子可謂是牛犇的“資深影迷”,從小便看他的戲。“我對他很感興趣,因為他名字當中那‘三個牛’很特別,我不認識。”

  一次,牛犇妻子的表姐對她説,牛犇就住在她家樓上。牛犇的妻子滿心好奇,來到樓上,隔著門向裏面張望。此時牛犇正好開門要出來,門一下撞到他妻子的鼻子上。這一撞,也撞出了一段美滿的因緣。

  牛犇的妻子對牛犇的身世非常同情,在生活當中不僅處處謙讓他的“牛脾氣”,在細節方面對他也照顧得十分週到。

  2014年牛犇參加《花樣爺爺》錄製時,負責照顧幾位“爺爺”的劉燁曾經收到過牛犇妻子的一封信。信中説牛犇愛吃冰激淩,平時不太注意休息,請劉燁提醒他注意休息,保持體力……字裏行間都透露著暖暖的溫情。

  “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外面忙事業,她幫我照顧家,對我支持很大。之前我一直不肯説,是怕她驕傲。”牛犇半開玩笑説。幾十年來,這對夫妻風雨相伴,其中的情意豈是一句“謝謝”便能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