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幾十年過去了,刷在中國城鄉墻壁上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仍斑駁可辨。教育興、則國興,已經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而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國教育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公平的一種體現,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一種途徑。教育公平的有效實施能夠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發展,同時也能夠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詳細]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製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
促進教育公平,當務之急是儘快解決縣區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首先讓同一個地區的孩子盡可能接受均等的教育,再逐步在省市和全國範圍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推進教育公平,就必須打破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區別,在生員分配上一律採取就近分配的原則;在師資的分配上和資金的投入上也要體現公平性原則;逐步消除重點與非重點的區別,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從根本上解決擇校熱的問題,從而實現教育公平,使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地教育。
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灑向每個孩子
要想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國家應該從根本上提升教育落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學水準,實現資源配置公平,使全民享受教育公平,使未來人才培養有序合理,使教育更加有利於國家可持續發展,使人才儲備與流動真正成為中華復興的永久動力。
在中小學,同一個年級設有重點班,重點班配備素質高的老師把關,所以教出的同學成績就比普通班要好,依此來保證該校的升學率和校績。在同樣付出的普通班學生卻得不到高質量的受教育機會,這是極其不公平的。
有些人把公平理解為平等,導致辦學模式的高度同質化。忽視教師的個性化發展、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千校一面,同質化嚴重。在推進公平教育的同時,有意識地避免同質化發展,強化錯位發展,是我們接下去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教育要實現公平,應該解決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機會公平的問題。而就教育而言,機會公平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入學機會公平。讓學生在入學擇校上享有同等的權力和機會。二是教學過程公平。學科的教學老師給予學生的關注機會要均等;同學之間享有的優等教育資源的機會要均等。三是結果均等。在同樣的一個教育情況下,畢業分配、就業機會要均等。教育公平實際上是社會公平的一部分,如果教育要真正實現公平,社會基本的公平是前提。
教育公平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孩子們享受到均衡的教育。二是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學生有個別化需求,比如有些需要教學質量高的學校,有些想選擇有藝術特色的學校,有些喜歡校園文化社團很活躍的學校,等等。這方面省教育廳也在做一些重要工作。比如特色示範高中的建設。以前的重高評定在相當大程度上導向硬體建設,而特色示範高中的評定,更看重學校的辦學特色、課程改革、小班化教學、制度創新等。讓學校發展多樣化,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這也是教育公平。
首先應該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法律法規,明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施主體和責任單位相關責任。建議設立專門的兒童權益保障機構或指定婦女聯合會組織實施,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等相關權益,並將留守兒童父母探親假納入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政府應加強管理,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學校、社區為單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與動態跟蹤,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效開展工作。同時,應豐富留守兒童文化娛樂生活,並開設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雖然人人都接受基礎教育,但是地區發展不一樣,生源品質也不一樣,學校的設立應該符合當地的條件,而且學校之間有等級差距也是符合規律的,大學都有等級之分。 [詳細]
基礎教育是社會人才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教育應該實現無地區無等級的區別,學校應該實現教育師資水平、教育設施等各方面的平等,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