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執政追求目標之一,彰顯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甚至罕見地在黨的報告中出現感人肺腑的詩意般語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藍天、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些表述確有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的表述,來得正是時候,也顯示出中央的堅不可摧的決心。[詳細]
將“健康”理念植入企業基因的榜樣存在,許多負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正在仿傚行動起來。這才讓我們對建設更多的生態園區,更好的發展低碳環保經濟有了期待。只有更多的人共同致力於創造健康生活,才有可能逐漸改善我們的人居環境。
大家提到各種環境問題都憤憤不平,但我身邊也沒有一個人放棄打車或自駕車改坐地鐵或公交出行,為環境更好犧牲自己的一點小利益。不要一個勁的埋怨,改善環境應該從自己做起。
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也對快速城市化進程提出了警醒,就是那種“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在做好“減法”的同時,更應做好增綠等“加法”文章,將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的“組團式”城市作為發展方向。
近來,環境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水污染事件頻發,小到身邊發臭的小溝小井,大到家鄉渾濁的大湖大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沒被污染的水源嗎?“飲水權”是確保公眾“活著”的最基本生存權益,也是美麗中國的底線。
市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首先擔心的是自己的健康。能怪誰呢?到了覺悟的時候了。趁著春天和植樹節的到來,讓我們積極地行動起來,一起植樹吧!
“美麗中國”提出之初,許多人開始憧憬一個碧水藍天、山川秀麗的中國圖畫,接踵而來的環境問題,則打破了此前的美好想象。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讓人們看到,美麗不止是政治承諾或令人心生嚮往的圖景,它對應著改善現狀的緊迫必要。
近些年來,我們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氣不好是小事”心態來應對突發情況,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圖自己方便、不管環境負擔。只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我們才可能擁有天藍、地綠、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同呼吸,共責任”,這責任是政府的責任,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無論在哪過年,今年春節人們普遍感覺鞭炮聲少了。北京煙花爆竹累計銷售量同比減少43.5%,鞭炮碎屑同比減少40%;哈爾濱、成都、南寧等城市的煙花爆竹銷量也大幅減少。廣州決定從今年起停辦已連續舉辦18年的春節焰火晚會;鄭州取消今年元宵節焰火晚會,並倡議市民儘量不燃放煙花爆竹;武漢不少單位和商家春節假後第一天不放“開門鞭”……民間的“禁鞭”活動,折射出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正從抱怨污染走向自覺踐行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這些意識和行動是建設“美麗中國”最最需要的。
一方面,只有摸清和亮出環境家底,公開污染程度與範圍,才能引起從官方到民間對污染的高度警覺與足夠重視;另一方面,還要抓緊建立起強制性的信息公開制度,讓我們清楚看到是哪些地方、哪些企業在污染中國。唯其如此,才能向那些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尚存疑慮甚至抵觸的官員和企業不斷敲響警鐘,同時引入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形成以下社會共識:轉不轉方式,調不調結構,關係的不僅是中國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的健康與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事關民族前途命運,政府責任重於泰山,絕不能向任何人、任何企業網開一面。
建設“美麗中國”,不是要求一時漂亮,而是要著眼于打基礎、利長遠,立足於永續發展,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家園。那種只求任上風光亮麗、不管任後風沙遍地的治理思維,是不講黨性、不守政德、缺乏良知的畸形心理,應當堅決擯棄。事實上,那些只求表面漂亮光鮮的做法,往往都等不到一些領導幹部任後才出惡果、顯原形,當其還在位時就已宣告其做法乃急功近利、搞的是“驢糞蛋蛋表面光”。想想一些城市有氣派的風光也有內澇的窘態,一些地方貧困面貌改變了但藍天也難尋了,有的項目起來了、經濟活絡了但土地沙化了、地下水不能喝了,不都是刺目而痛心的説明?“美麗中國”,美在內涵。只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進而轉換發展思維,拿出一系列標本兼治的策略,才能為美麗中國奠基。
最近很多網民趁春節返鄉拍下老家河流污染的景象,上傳到網絡,疊加成一種“普天之下,莫非垃圾”的景象。在環境污染的“下游”,問題已越來越嚴重甚至積重難返。如果環保部門還像二三十年來那樣只管源頭,忽視甚至回避“下游”,那不僅是駝鳥心態,而且是嚴重失職。實際上,這是一個環保觀念的問題,是環保的“路線”與方向問題:環保部門是只管源頭,還是把“下游”也高度重視起來?是浮在企業這個“上頭”,還是深入房前屋後、河湖岸邊,解決民眾生活現場的環境污染問題?香港設有5個環境資源中心,另有3輛社區回收推廣車在香港穿梭,都面向市民開展環保教育與培訓。要建設“美麗中國”,環保部門全部精力盯著企業排污費,肯定會誤了大事。
“美麗中國”不是空洞的概念,也不是無法企及的夢想。實現“美麗中國”有賴於我們認真面對一個個污染環節,嚴肅處理一起起污染事件,並有效建立起污染防治機制,避免一再上演“貓捉老鼠”的遊戲。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需要轉變GDP至上的發展理念和考核機制。必須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就舉世矚目。伴隨經濟快速前進的步伐,我們付出了怎樣的環境代價?如果任由污染擴散,我們的環境還能支撐多久?這同樣需要我們冷靜思索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