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一個必須面對的真相”,以此為宣傳語的電影《一九四二》正在熱映中,該片描述了1942年到1944年之間,河南省因為天災人禍發生的大饑荒,引發了不少觀影者對那段饑荒歲月的哀痛和反思。然而最近,一篇題為《戳破〈一九四二〉的偽歷史》的文章在網上熱傳,其中指出這部號稱還原歷史的電影當中,存在諸多錯誤描述。對此,你怎麼看?真實與好看,哪個更重要?[詳細]
據史學界反應,《一九四二》有許多和史實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歷史上在1942年,河南省政府對災情是瞞報的,而在電影中正好相反。既然出入如此大,電影應該改名為:《一九四二演義》,免得誤導廣大觀眾。
劉震雲在《溫故一九四二》中以發現者自居並敘述歷史。他想表達一個觀念——國民黨對老百姓太壞。我不想評論這種觀念,但是,他把歷史當做了他表達這種觀念的工具,這就很不可取了。
圍繞《一九四二》諸多史實的爭論日益激烈。這一事件既讓人高興,又讓人憤怒。高興的是現在畢竟開始允許出現種種質疑的聲音,既然開了頭,就值得期待。憤怒的是,不過才相隔數十年,要真實還原中華民族的苦難史真就那麼難嗎?客觀二字,讀寫容易,做起來難啊。
災荒片《一九四二》劇情不實被質疑
中國人寧願相信《三國演義》是歷史,而非《三國志》之類的,寧願相信宋朝有個穆桂英和十二寡婦征西。其實真實的歷史是沒有的,只能説哪一種更接近歷史,歷史是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就必有作者的主觀意向或道聽途説,作者不可能踏遍大江南北,參與或觀察一切事件的發生發展……
這是電影,不是史實的完全復現,有一些東西需要改編來完成整個電影的情感路線。一味復現歷史而不是靈活利用歷史,這種電影不顯得呆板?
歷史片不能等同於歷史教科書,惟其不同,歷史片恰恰可以發揮歷史教科書難以企及的作用。影片《一九四二》激活了這段曾被人為冷凍的歷史,使之回到人們的視野之內,進而思考歷史的經驗教訓,僅此一點,就無愧於人們對它的讚美。
有人會説,只不過是一個電視劇,何必那麼當真,本來就是架空歷史又回歸於歷史,但現在有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你是抱著看看玩玩,娛樂不以當真的目的,但那些不知道歷史的人們會怎麼看待?有些歷史學家批鬥劇本架空歷史,而辯護的人説那些歷史學家挑刺,多管閒事,認為戲劇怎麼可能完全按照歷史來編呢?歷史戲劇是歷史戲劇,歷史研究是歷史研究,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但是看電視的那些年幼無知的孩子們,都以為這是正史了,還引經據典地通過電視劇教導我們,這樣的後果,可怕不可怕?
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是觀眾了解歷史真相、獲取民族記憶的一個便捷平臺。觀眾願意看到生動再現的影像,獲得真實可信的認知,從而切身感受來自歷史的氣息。娛樂化、銅臭味致使一些歷史題材、宏大敘事的作品誤入歧途,這是對歷史也是對觀眾的極端不負責任。即便我們擁有可供多維度、多視點創作的豐富歷史素材,但如果繼續深陷商業和娛樂的沼澤中,我們所收穫的歷史題材作品只能是不見當時歷史條件下人們的真實生活和精神的糟粕之作,只能淪為流行文化的附庸,這將給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中國電視劇藝術的發展,留下莫大的創傷。
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傳播媒介,歷史影視劇不但給人以休閒娛樂的享受,而且還給人以知識的傳授和普及。但欠嚴謹的歷史影視劇,往往又帶給人們錯誤的信息,其中歷史常識的錯誤最多見。例如,孝莊文皇后,原名博爾濟特布木布泰,孝莊文皇后是謚號,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孝莊皇后時時自稱“我孝莊”,連起碼的歷史常識都不懂……文藝家,特別是創作歷史題材的作家、編劇者,應當正確對待歷史,多讀點歷史,去無知,忌淺薄,戒浮躁,對歷史負責,對讀者或觀眾負責,努力創作出精品來。
影視創作不能違背歷史邏輯、改變歷史軌跡。違背史實,編造故事,會誤導觀眾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詳細]
電視電影本來就是藝術作品,不是歷史紀錄,觀眾愛看才是最重要的,應當容許有戲説、改編的成分。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