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0月7日上午8時38分許,廣州地鐵4號線列車上,一名六旬老人與一個20多歲年輕人上演“血戰”。扭打中,青年不敵老人,被咬傷耳朵;老人鼻部受擊流血。目擊者稱,此事由老人不停教訓男青年要讓座引起。眾車乘客側目圍觀,無人勸阻。最後在地鐵職員和警方的介入下,廝打雙方被控制。警方稱,事後,雙方均對自己的不理智行為深表後悔, 並願意各自承擔醫藥費。[詳細]
事發環境人多、擁擠、嘈雜,令人對小事情的包容性下降,容易情緒失控,特別是在有人圍觀的情況下受到攻擊,感到吃虧而自尊心受挫,就更容易被激怒。
這就是現狀。對此,不要抱幻想,因為必須靠時間才能改變。也不要就此失望,優秀的公民一樣隨處可見。
事情起因並非坊間所説“爭座位打鬥”,而是小夥子制止老漢不排隊上地鐵而引發。小夥子叫吳家輝,不是老師,為一名工人,曾經在白雲區廣北中學讀書。他的班主任杜江至今還記得他。
“地鐵老少互毆”,都是座位惹的禍?
我不會當看客,也不會僅僅是拍客或僅僅是出語相勸。如果旁觀者把他們抱住、拉開、隔離,就不會出事了,他們冷靜下來只會説感謝大家拉一把。如果大多數人只是想到不要牽連自己,不要沾上是非,只是圍觀甚至起鬨,這種“杯具”還會不斷發生。
尊老愛幼是應該的。但對於讓座會遇到一些特別的時候,也許這個位置是你排長隊排來的,也許這趟車程比較遠,又或許今天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讓座時就會有些猶豫。老人們不應該覺得太理所當然,可以回給讓座者一個微笑,一句謝謝。
文明,就是每一個人都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在規則約束和相當自律下,習慣性地顧及公共利益和旁人感受。
事實上,老伯與青年所上演的“互毆事件”,在各地公共交通擁堵的語境下,儼然是“無奈反抗”式的自救行為,不管老伯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道德教育”還是“暴力讓座”,這背後都飽含著一種對當前公共交通體系“短板”的痛陳。因此,我們除了要從道德的同情角度來分析事情,更應該從法律的角度來界定二者的行為尺度。實際上,讓不讓座是道德問題,而打人則是法律問題,儘管老伯逼迫讓座的行為雖不乏道德支撐,但無論是何種理由,那種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儼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觀老伯的觸法地位。
如今是一個法治社會,更是一個權利社會。權利懸空,必然秩序混亂;權利落座,方才秩序井然。銀行從“一米線”到“等候椅”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很多。要求公共交通服務一下子確保一人一座確實很困難,但為何不可以先推出“一米線”措施呢?國外的地鐵設有女士車廂,成功避免了“性騷擾”問題,我們在花盡心思編寫“防狼手冊”的同時,在目睹“喋血搶座”的同時,是否也可以考慮設立“老弱病殘孕”專用車廂呢?在公共交通服務還不能保證一人一座的情況下,不能只是空口呼籲讓座的道德。
為何這些人會對一些小的壞事偏向於非常嚴厲處罰?原因在於對自身利益的過度維護。其實,在這種“寸土不讓”的利益堅守中,可能出於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在爭取和獲得自身利益中的經驗積累。這應該屬於一個極端功利社會的必然産物。人們在這些突發的暴力事件後感嘆“退一步海闊天空”,似乎這是一個很容易解開的心結。但這類事件已經發生到天上(飛機)地下(地鐵),又從貧困潦倒的弱勢群體發展到相對優裕的中産階層,已呈瀰漫之勢,難道還不值得引起社會的警惕?
年輕人給老人讓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有人都有老的時候,而且所有的年輕人家中都有長輩,年輕人不應該現在只顧著自己,而要將讓座變成一種習慣,這樣自己的長輩和在自己年老的時候才會受到更好的待遇。 [詳細]
年輕人給老人讓座,是美德,這種觀點固然沒錯,但並非天經地義,特殊情況還須特殊分析。讓座應該是出於自願,年輕人也有勞累或者身體不適等狀況,倘若有老人憐惜年輕人,為年輕人讓座,是“愛幼”,更是美德。 [詳細]
老人不一定是有需要的人,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應該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例如殘疾人、孕婦、病人等特殊群體,而不應該特指老人。身體健朗的老人同樣可以主動讓座。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