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讀書嗎?

  這個話題完全是“隨行就市”的産物。

  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讀書日”,也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這是個很年輕的節日,95後,1995年才正式誕生,還沒有形成什麼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典儀,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或政府給你放大假。不過,和每一個其他的節日一樣,“世界讀書日”也有個美麗的傳説。

  這個傳説源自於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傳説歐洲有一座城堡,堡主的女兒十分美麗善良。惡龍得知後便威逼堡主要將其女兒作為祭品獻給它,就在惡龍準備接收這份“祭品”時,上帝的騎士聖喬治以主之名突然出現,經過一番激烈搏鬥,終於將極其兇殘的惡龍剷除。這一天就是 “聖喬治節”(4月23日)。為表感謝,公主回贈聖喬治一本書,象徵了知識與力量。於是,每到這一天,加泰羅尼亞的婦女們就給丈夫或男朋友贈送一本書,男人們則會回贈一枝玫瑰花。

  除了這個傳説給這個日子增添的浪漫色彩,歷史的巧合又讓這一天的“文風”甚是鼎盛。這一天既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也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裏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

  每到這一天,會有鋪天蓋地的推薦書單,還有數字精確到小數點的“閱讀危機”。比如,中國人讀書時長越來越少,中國人的閱讀量逐年下降,中國人的書店少人問津,中國人對書的愛不如歐美日韓……這些數據如果確實,不免令人汗顏,畢竟,那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一直飛揚在我們民族畫風裏一面Flag。

  其實,在閱讀數字化和碎片化的今天,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也被撕得粉碎,完完整整捧著一本書讀完已經顯得非常奢侈。我們有了互聯網,於是跑圖書館的日子少了;我們有了Kindle,於是買紙質書的預算就省下了;我們不再有耐心對著大部頭,於是朋友圈的標題就成了閱讀的索引;我們在生活中疲於奔命,於是閱讀時間就給了地鐵和馬桶。

  但從積極的一面去看,也許並非我們不愛讀書了,只是我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法不再那麼單一了,儘管讀書無疑始終都是最低廉、最能陶冶自身的一種方式。在我們傳統文化意識裏,著書立説是與治國平天下一樣,是能“人過留名”的一份功德。

  讀書的這些好處可能永遠都不會變,但讀書的意味還是會有時代的分界。現在應該沒有誰會像周相那麼直白地説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話來,而當下提倡的閱讀,更多地是注重個人的自我修養。

  説到這個話題,又想起一個遙遠的名字,培根。(此處,吃貨請繞道。)他在《培根隨筆》裏有一篇重要的文章是專門論讀書的。王佐良先生的譯本也很文雅:“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怡情、博彩、長才,都好。只是希望在個性化閱讀備受推崇的今天,我們對讀書這件事也能少一點套路,多一份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