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了不少當代題材電視劇,翻譯官、記者,西餐廚師、各種令人眼前一亮的職業設定不一而足。筆者帶著“中國也開始有職業劇”的振奮感,按捺不住好奇看了兩集《親愛的翻譯官》,對兩位主演毫無偏愛,純粹因為本人曾經是英語專業,二外學習過法語。我想看看電視劇如何表現翻譯官這個帶有精英色彩的神秘職業。
當黃軒因為楊冪弄錯了幾個單詞就取消了她的獎學金,並讓她提前離開蘇黎世,我就猜到(99.99%的觀眾也猜到了):接下來他倆肯定會重逢,楊冪肯定會賭口氣,向黃軒證明她不是笨瓜,然後黃軒便從轉變態度到非她不娶,但其間會經歷無數小誤解,跳出幾個攔路虎,兩人先內訌相殘後攜手打怪直至終成眷屬。這是偶像愛情劇的經典套路,但翻譯官可不敢這麼當。且不説蘇黎世是德語區,男女主角兩個法語翻譯是怎麼跑那兒去發光發熱的,關鍵女主角一沒胡亂罵人二沒喝酒鬧事(這還都是男主角幹過的事),不過説錯了兩個單詞,檔案裏就從此有了污點。這男主角的權力是不是有點大了?
隨著劇情發展,男主角的獨裁人格漸趨鮮明,不是在面試時厲聲呵斥公然表達崇拜的女粉絲,就是對著女主角往死裏耍威風。人説這叫“霸道總裁愛上我”,只要中二女生看得歡樂,就不用管劇情跟現實哪兒都不挨著。哀嘆一聲,就此罷了,人家楊冪黃軒迷死人不償命,你苛求男女主角嘴型和法語發音沒對上是不是純屬多事?
最近新播出的電視劇還有《女不強大天不容》,講的是新聞人的故事,海清扮演的女主角從紙媒的全盛期走到沒落期,一路努力適應時代變遷。好題材!這可是作為紙媒記者的我正在切身經歷的變革。筆者又來了興趣,這回剛看一集便職業病發作,又忍不住較真了:資深記者陳小藝和菜鳥記者海清冒著洪水去採訪受災群眾,人家告訴他們別去,島上已經與外界隔絕,非常危險。陳小藝解釋説:“我們必須得上去,不上去的話明天報紙怎麼辦啊?”關鍵時刻記者想的不是災民,而是任務完不成會有麻煩。她完全可以説:“如果我們不管島上的災民,誰會知道他們的處境?”然並卵,稀裏糊塗的負責人還是把稀裏糊塗的記者送上了島。接著災民們爭相恐後地向記者訴説災情,陳小藝卻把他們放在一邊,直奔主題地問:“現在受災最重的是哪一家?”
如果她問“你們都是怎麼脫險的?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需要哪些幫助?”是不是更具專業性,也更有人情味兒?專業細節上的毛病,反映出編劇對媒體行業缺乏了解。後面表現紙媒裏的“老油條”捧著鐵飯碗混吃等死的形象刻畫得還算生動,但職業刻畫的單薄多少讓人不滿足。編劇六六似乎更熱衷於借助行業來針砭時弊,之前的《心術》也是如此,由醫院及社會再及人生,抒發各種議論,走的還是《蝸居》的路子。
國産影視劇不是披著職場外衣談戀愛,就是借職場指點江山,怎麼就出現不了能與《實習醫生格蕾》《傲骨賢妻》《廣告狂人》比肩的真正職業劇佳作?中國電視劇還是缺少真正精細的編劇分工。前一段有觀眾吐槽《歡樂頌》,身為CFO的安迪卻幹著CEO的事,不去談融資,卻天天揪著産品創新問題不放。編劇袁子彈承認自己對商業部分不太了解,“很多相關內容直到開拍前都空在那兒”。而在美劇中,空出來的這部分會由真正的專業人士來填滿。
一位90後編劇朋友告訴我,公司想讓她寫一個反映金融機構的職業劇,可她是戲劇影視文學科班出身,對金融毫無了解,心裏沒底。老闆想得也簡單,找了幾位金融精英來給編劇介紹情況,她聽了一下午卻還是懵懵懂懂,不得要領。“不在那兒實習半年以上,怎麼可能寫出來呢?”
上文提到的老闆,是近兩年從金融領域轉到影視業的眾多淘金者之一。對於他們而言,劇本創意不是文藝創作,而是配方化生産,甚至恨不能批量化生産。“IP”一詞就是為他們發明的。在他們看來,有了IP,作品價值便得以量化並且無盡衍生。
們什麼時候能看到真實反映當代中國人職業生活的影視劇?恐怕得先等到“金主”變成影視投資專家,“編劇”細分出各種頭銜,影視圈裏活躍的大都是職業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