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伽藍
電影記者,自由撰稿人
靠譜譯者,不靠譜文青

煮頓火鍋論英雄

  楊慶是哪個?《火鍋英雄》之前,恐怕沒幾個人知道這個重慶男孩的名字。生於1980年的他,上一部電影,亦即處女作《夜·店》,在2009年上映,票房1190萬。相對於當年的全年票房的區區62個億,算是匹黑馬。然而在《竊聽風雲》和《麥兜響噹噹》的夾擊下,它的成績也不算出色。但還是有少數人記住了楊慶,比如我。

  七年彈指一揮間。從《夜·店》到《火鍋英雄》,中國的電影市場早已今非昔比。七年裏有多少新人冒出頭,多少爛片掙大錢,多少演員、作家跨行當了導演,全年票房從62億飛漲到440億,而《夜·店》的主演徐崢,現在已是數一數二的高票房導演。每當又一新人新作亮瞎眾人眼時,我常常在半秒鐘內閃過一念:“那個拍《夜·店》的楊慶哪兒去了?”但想想也就過了。這個圈子裏,曇花一現的人數不勝數。直到《火鍋英雄》開始宣傳,對楊慶的記憶漸漸清晰起來。在飆升的票房數字、喧囂的市場煙花中,他悶聲不響,煮了頓大火鍋。

  《火鍋英雄》無論從故事結構還是精神內核都跟《夜·店》一脈相承。幾個有道德缺陷、碌碌無為的小人物,連壞事都幹不成,卻偏偏撞上了一個更壞的大壞蛋。瀕臨絕境時,小人物們猛然爆發出意想不到的勇氣和智慧,之前的小私心全丟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打倒壞人,當了回大英雄。

  現在的電影個個都愛喊“屌絲逆襲”、“接地氣”,喊多了就變成商業標簽,常常是有名無實,噱頭大過真情實感。高情商富人階層硬要裝瘋賣傻,結果就成了《惡棍天使》;我是屌絲我驕傲,我沒文化我光榮,於是便有了《萬萬沒想到》。這兩部片子和那些跟它們類似的片子,都是卯足了勁兒討好平民階層,卻把人看得直犯“尷尬癌”。別再提它們的高票房。老百姓掏錢看電影,有幾個沒被明星和所謂的“大IP”騙過?爛片跟爛桃子一樣,買了都不管退錢。

  楊慶的“屌絲情懷”卻很實在。在《火鍋英雄》裏面,不得志的小人物腦殼裏的小九九,肚皮上的癢癢肉被他撓得恰到好處。幾個人物也各有特點:劉波志大才疏卻又賭博成癮,被人下套欠了二十幾萬的賭債;許東有點家底,愛打小算盤;眼鏡窩窩囊囊,安分老實。唯一的女主角于小惠,是個善良無辜卻在單位任人宰割的受氣包。這幾個角色奇妙地和“西遊記”師徒四人對上了號。當然,這是故意的,不然也不會有那幾個真搶劫犯剛巧戴著“西遊四人組”的面具出現。

  這片子不止一次把我帶回初次觀看《瘋狂的石頭》那種感覺:聰明,善良,巴心巴腸,不同的是《火鍋》更熱血,重慶味兒更足。重慶總是處於潮濕、昏暗、壓抑的空氣中,有種沉悶打破前的緊張感,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城裏面的人也像火鍋,麻辣到底,一點就爆。電影裏出現了好幾次打架,放在別的城市可能過於戲劇化,在重慶卻是再貼切不過。

  有些人問為什麼故事不集中在一天之內,整一堆過場戲拖了節奏。這話應該不是重慶人説的。很明顯,在影片中楊慶並不滿足於講一個緊張刺激的故事,他更關心這座城市和城市裏的人的情感。陳坤跟白百何似有若無的那點暗戀是比較刻意,不過一説方言遮百醜,市井味兒一齣來,感情不真也真了。除了陳坤是地道重慶人,其他人的口音實在蹩腳,但聽得出來已經下了很大功夫,於是不忍挑剔。

  火鍋可以容納所有食材,楊慶也把他的電影當火鍋,往裏扔進去無數想表達的東西,勵志、懷舊、動作、犯罪,捎帶致敬一下杜琪峰和樸讚鬱。不能説這些元素融合得多麼完美,敘事上的人工刀斧痕跡也比較明顯。金庫炸了一個洞竟然沒人察覺;兩撥人毫無緣由選在同一天搶銀行。大的設計本身就經不得細想,最後的打鬥節奏也略有拖拉。

  好在影片整體氣質是渾然的,就像重口味的火鍋底料融化一切食物。看到被揍得鼻青臉腫的陳坤在窮街陋巷裏,拼了老命也要追到壞蛋,竟然看得我眼淚花兒包起。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一無所懼。陳坤的絕地反擊,何嘗不是楊慶的背水一戰?據説《火鍋英雄》的項目最後能拍成,過程很是艱苦。曾經一度都已經建組,主演卻臨時請辭,楊慶只好用自己的錢給大家墊付了酬勞。幸而電影成了,可以笑談英雄史;假如沒成,還是“往事不要再提”。成功的人終歸是少數,所以“沙坪壩草蜢”看得人心酸。

  然而,一個作品“成了”,對創作者的考驗更大。市場這麼好,錢這麼容易掙,背後是無數不懂電影的金主,拿著幾千億的資金玩一個幾百億的市場。這些人相信大IP,動輒“互聯網+”,要求話語權。身為創作者,要堅持初心並不容易。看好楊慶,但求這個重慶崽兒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