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見一個電影記者同行吐槽,説拿了一筆“不義之財”,焦慮到底是趕緊花掉還是退回去。原來是片方塞了個大紅包,任務是發篇小稿給一部即將出續集的國産動畫電影吹吹牛。拍得好也就罷了,問題是這部片子去年首部出街就雷得人眼鏡掉下來,不僅角色設置跟某好萊塢動畫片如出一轍,海報也是山寨版,甚至連片名都是同款,多塞了一個字,又害怕別人注意到這個字,於是拿道具半遮半掩。如此明目張膽抄襲的影片還要拍續集,難怪記者也覺得錢太燙手。該製片公司過去是廣告公司,這幾年才改行做動畫電影。電影行當現在單片都能過30億,票房如此之高,引業外人士競折腰,這也不足為奇。
在國內,動畫電影的片名重合度之高一直讓我大惑不解。好萊塢動畫的中文翻譯首先就很成問題。1995年引進了一部Toy Story,引進方給起名叫《玩具總動員》,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賽車總動員》《Cars》……無論多麼千姿百態的故事,新穎有趣的片名,來到中國,都得披上“總動員”的外套。估計引進方自己都煩了,又給外國動畫片發了件新外套,叫“特工隊”,如《蟲蟲特工隊》(A Bug’s Life)《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特工隊”也不夠用了,又多了個“超能”系列(《超能陸戰隊》),“瘋狂”系列(《瘋狂原始人》《瘋狂動物城》)……從“陰謀論”的角度,有理由懷疑這是中國為阻撓美國文化滲透而耍的小花招。
假如是這樣,中方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這些一拍腦門想出來的翻譯竟然直接被中國動畫界借用,繼續發揚光大。《蠟筆總動員》《魔法總動員》《超能兔戰隊》《瘋狂馬戲團》……管它好壞,貼上標簽就顯洋氣,哪怕土豪,也比土鱉強不是?反正魚目混珠,真假難辨,老花眼的爺爺奶奶牽著小孫子的手,可能一不留神就把國産動畫當好萊塢電影看了。
不是沒有好創意,是沒工夫磨好創意,《瘋狂動物城》做了五年,中國動畫可不敢等,萬一五年後這個題材不受歡迎了呢?萬一五年間有人搶先把該題材做了呢?還是今年做,明年上吧。為了加深印象,每年一部更好。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從第一部到第三部跨度長達15年,《喜羊羊與灰太狼》大電影7年做了7部。
中國電影市場太火了,投資主體太多了,山寨好萊塢成熟動畫作品也不夠用,於是,國産動畫電影又開始將目光投向中西經典童話/神話故事。“經典童話”這個説法已經過時了,現在這些統稱“大IP”。你説IP指的是知識産權,世界名著沒有知識産權?學究了吧?在當下語境下,“大IP”可翻譯成“大眾耳熟能詳的現成故事”。耳熟能詳,意味著省卻一筆宣傳費;現成,意味著不用再去琢磨勞什子創意點子,給原故事化個粧,穿件時尚服裝就行。低風險高收入,投資方們還猶豫什麼?在一次動畫電影推介會上,臺上的推介人滿面堆笑地鞠躬:“請台下的金主們捧場!”
一家做動畫技術的公司轉型做動畫製作,新片講哪吒的故事。這個新版哪吒故事裏,有刁蠻的龍宮小公主,還有沒事就愛來兩段rap的反派。另一些公司則瞄準了世界童話,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魚、阿裏巴巴、所羅門,挨個捋一遍,女主角形象無一例外照著好萊塢動漫的模子刻出來。中國人幹嘛要拍歐洲童話呢?正當費解,片方刷出了多頁PPT,全面展示了衍生品開發的商業計劃,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人家不是為動畫而做動畫,而是為了開發後續衍生品而做動畫電影,這才是“IP”界的玩法。相形之下,我等吐槽電影的文藝青年格局是多麼小啊。
前一段給《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做過一個電話訪問。問及為什麼中國動畫電影很難做好時,他支吾了一會兒,既不願意敷衍我,也感到實話難以啟齒:“這個問題就沒法説了,有很多原因。”於是我們聊了一些不痛不癢的其它話題。他留給我的印象,是個真正的匠人,踏實專注,以製造精美工藝品的態度做動畫電影。挂上電話一會兒,接到他的短信,再三懇請我不要發表剛才的談話。我問及某部近期大熱的好萊塢動畫片,他的評價並不高。我理解他的顧慮,自從《大聖歸來》大紅大紫,他的任何公開發言都容易被人當成靶子或者槍。接到我的電話也純屬意外,他大概以為是快遞。於是我回復道:“好的,請放心。”雖然我因文章裏少了“《大聖歸來》導演説……”的噱頭而略感失落,但想到還有一些動畫人願意遠離紛擾,埋頭創作,也算是國産動畫電影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