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8月22日播出):
60年來,從有沒有到夠不夠再到今天的好不好,我國能源資源工業不僅支撐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且徹底改變了百姓的生活方式。
這是不久前在甘肅酒泉剛開工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基地,建成後每年為我們提供的電力相當於三分之二個三峽工程。
然而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煤、電、油這些重要能源,我們幾乎沒有。
這是在開國大典上,毛澤東按動電鈕,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景象。當時為了這一個動作,北京城唯一的供電部門足足準備了三個月。
那時候,全國的電加起來只有43億度,還不到現在北京一個區的用電量。因為沒有電,城裏老百姓幾乎全是點油燈;因為沒有油,街上跑的汽車大都背著個煤氣包。 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讓我國一舉甩掉了貧油的帽子,到1978年我國已建立起基本的能源資源供應體系。但改革開放帶來的年均GDP9%以上的高速增長,讓供血不足再次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電站。1992年,國家決定建設三峽工程。
從三峽工程開始,市場手段改變了我們原有的造血機制,前30年我們建多少、用多少,後30年是市場需求多少,我們建多少,國家的能源資源建設也步入快車道;水電、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由建國初的3%提高到現在的9.5%,能源資源結構更加優化。
如今,我國的煤炭産量近28億噸,居世界第一位。
全國發電裝機超過8億千瓦,增速世界第一;
原油産量近2億噸,居世界第五位。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