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有這樣一群人
將“陪伴”作為最深情的告白
在人生關鍵的“拔節孕穗期”
陪伴學生砥礪奮進
同濟大學輔導員李睿
17年的工作經歷
讓他慢慢從青澀走向成熟
成了學生和同事口中
有他在就很安心的“睿哥”
勇於擔當 做學生成長的守護者
央視網消息:2002年,李睿從同濟大學畢業後留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擔任專職輔導員,直至2017年調任藝術與傳媒學院。
17年的輔導員生涯,李睿立志成為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輔導員一年365天手機不關機,這份工作著實辛苦,他卻常説自己幸福。
李睿送走一屆屆畢業生,看著他們志在四方、捷報頻傳,他覺得這種靜待花開、桃李天下的感受很幸福。
馬曼·哈山,是來自新疆博樂的哈薩克族學生。為幫助馬曼·哈山攻克語言關,李睿經常和他在食堂、宿舍、教室交流,學習、生活、戀愛無所不談,甚至還請朋友和學長為他輔導。
馬曼·哈山矢志奮鬥,先後克服了普通話、英語的困難,在同濟建築這樣強手如林的學霸圈子裏學成第一名,獲評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榮譽。
碩士畢業,他選擇留校擔任輔導員,讓更多的學生遇見更好的自己,引領更多的學生將出彩人生的夢想與國家夢、民族夢緊密相連。
育人有愛 絕不放棄一點希望
看似平凡瑣碎的工作卻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入職不到一年,李睿曾徹夜守護五天之內數度意欲輕生的學生,挽救了花樣年華的生命。
2013年3月,一名學生擅自離校,家長焦急萬分。愛人臨盆在即,母親剛動好手術臥床休養,在重重壓力下,作為資深輔導員,李睿臨危受命,陪同家長多方尋訪。
沿著蛛絲馬跡,他們穿越最窄僅能擱一隻腳的山間小道,望著身後陡峭的山坡,拉著繩索艱難行進……10余天下來,仍然一無所獲。
隨後,家長因另有事務先期返鄉,李睿仍然耐心尋訪,終於在學生失蹤的第23天找到該生。
做好輔導員,不容易。支撐李睿的,是病榻上的家人忍著病痛詢問尋訪情況的叮嚀,“都是孩子,一定要找到他”。來自家人的支持與堅守,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
實幹精神 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
同濟的實幹精神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鼓舞著李睿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他的足跡從雲南到黑龍江,從福建到新疆,七萬多裏路,是近三個“長征”的距離。
百年校慶前,李睿組織學生記者176人次分赴47座城市採訪了409位校友,助力編撰了《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傑出校友第一輯》,展示了校友風采,激勵著所有師生加強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對社會生活的關切。
2018年春節,他率先垂范,與藝術與傳媒學院10位師生奔赴“布袋教授”楊貴慶老師辛勤耕耘多年的台州黃岩沙灘村拍攝“美麗鄉村”,放下的是鄉愁,拾起的也是鄉愁。
2018年春節浙江台州黃岩沙灘村拍攝“美麗鄉村”
暑期,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李睿聯合兄弟學院帶領60余位師生先後赴江蘇溧陽、浙江諸暨、河南泌陽共建實習基地,用影像記錄生活,用腳步丈量鄉村。
2019年,他又拓展了雲南鎮康、內蒙古根河、陜西渭南、河南陜州、浙江桐鄉等實習基地。在城市,他積極推進“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社區治理”和“部校共建”等實踐工作。
理論宣講 強化思想教育對認知的引領
為了讓信仰在教師心中紮根、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李睿積極投身理論宣講,推進工作實務,凝練品牌項目,提升育人實效。
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思想教育對認知的引領、政治教育對方向的引領、道德教育對規範的引領,挖掘育人要素,整合育人資源。
李睿創設的“惟新講壇”“惟新影院”“惟新工坊”“紅色記憶”講解員團隊等品牌,曾獲評學校“三型”支部建設十佳項目、“對標爭先”支部建設重點項目等;他助力的同濟版紅色歌劇《江姐》《同舟共濟》舞臺劇、優秀大學生報告會,也已成為新生教育的精品。
基於對工作中現實問題的思考,李睿注重理論研究,勤於總結凝練理念與實踐層面的先進經驗,為進一步推動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他曾榮獲同濟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學刊》等雜誌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思政論文18篇。
李睿深知,成績只是歷史的證據,奮鬥才是青年人的底色。只有自身不斷學習進步,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17年來
李睿勤勉敬業、默默奉獻
他助力學生成長
陪伴他們追逐夢想
粗糲能甘,紛華不染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李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繼續奔跑在追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