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起來 讓生命紅線深入人心

聯播+來源:央視網 2018年05月14日 10:46 A-A+
聯播+ 央視網 2018-05-14 A-A+

  央視網消息:剛剛過去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週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新聞聯播》頭條報道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汶川地震十週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致信。他指出,“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

  對於這個“永恒課題”,習近平致信中給出的答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

  5月12日,不僅是汶川地震十週年,也是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這個日子,是用無數在意外中失去的生命換來的,但它不應該只屬於或只定格于“5·12”。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與自然災害抗爭的歷史。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根據民政部數據,僅2018年一季度,各類自然災害就造成全國1272.2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96.7億元。

  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增強,如溫室氣體排放等,發生自然災害的風險不斷增加。要想在相對不穩定的自然環境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國除了在災後重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之外,在構建科學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方面也已取得巨大進步。災害風險防範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全國完成居民抗震改造191萬戶,惠及800余萬人;監測預測能力大幅提高,我國成為繼墨西哥、日本之後世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而就在今年的機構改革中,國家還專門組建了應急管理部,進一步完善了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


  預警能力的增強和體制機制的完善,是國家和社會層面防災減災救災的保障升級,但作為生命工程和最基礎最重要的民生,防災減災最關鍵的是要深入到每一個人的意識和行動裏。

  沒有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從何談起。專家指出,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最大的短板是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不強,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不足。因此,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技能至關重要。

  這方面,日本的抗震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和制定嚴格的建築物抗震性能標準之外,日本還十分注重培養民眾的地震預防安全意識。日本學校經常舉行抗震防災演習,告訴學生發生地震、火災後的自救措施。從結果上看,由於防震減災的體系的健全,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在規模超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情況下,遇難人數卻遠少於當年。


  打開搜索引擎,搜索防震減災,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尤其是各地的中小學校,用豐富多樣的方式組織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其中不乏諸如防震演習、防震演練之類的防震教育。此外,各地區、各部門還發揮新媒體作用,開發和投放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防災減災科普讀物、動漫、遊戲、影視劇等産品,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推動社會公眾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

  人生從不綵排,也無法回放,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清楚認識到提高防災減災意識的重要性。

  防災減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應該行動起來,讓生命的紅線深入人心,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掌握防災減災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取得防災減災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文/黃佐春)

編輯:劉亮 責任編輯:王敬東
相關閱讀
  • 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鬥

    滔滔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形勢研判,抓住機遇,贏得主動,持續練好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功”,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進入更深入、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860010-1102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