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西藏“乞丐村”的小康之路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8年02月20日 19: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拉薩2月17日電題:西藏“乞丐村”的小康之路

  新華社記者多吉佔堆 邊巴次仁 張熠檸

1.jpg

帕玉村新貌(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新春的藏北草原仍是一派冰河黃草。在海拔超過4800米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帕玉村,家家戶戶屋頂上的國旗在凜凜朔風中獵獵作響。

  從那曲地區所在地那曲縣沿著一條柏油路驅車約40公里,便來到高山牧場上的帕玉村。記者的車子駛過村口“那曲首個小康示範村”的石碑,沿平整乾淨的水泥路徑直進入村內。雖然時近正午,但打開車門的那一刻,記者只能看到遠處冰河反射的太陽光照,卻絲毫感受不到太陽的溫度。

  帕玉村牧民措姆的小超市(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帕玉村村委會主任布地,此時正在六七級的寒風中更換自家大門上的國旗。

  布地説,“我們能從‘乞丐村’變成‘小康村’,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大力扶持!”

  此時,村子另一頭的尼崩家中,牛糞爐子燒得正旺,屋內暖意融融。尼崩就坐在擺滿肉乾、點心、新鮮水果和各色飲料的藏式長桌前,向記者談起生活的變遷。

  作為帕玉村的首批村民之一,49歲的尼崩對“乞丐村”的歷史記憶猶新:1994年4月,尼崩連同聶榮縣色慶鄉最貧困的17戶72人,統一搬遷並組建了帕玉村,還領到了政府發放的100頭牦牛作為生産生活資料。不幸的是,1997年那曲地區遭受特大雪災,帕玉村80多頭牦牛凍餓致死。

  “牧民沒了牦牛,就沒了一切。”尼崩説,為了維持生活,不少人“靠大拇指吃飯”——以乞討為生,“帕玉村一度淪為遠近知名的‘乞丐村’”。

  二十年前的那場雪災讓帕玉村損失慘重。雪災後,政府將帕玉村從夏季牧場搬遷到縣城通向地區所在地的公路要道邊。“這條公路成了帕玉村脫貧致富的快車道。”帕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索朗丹增告訴記者。

  帕玉村集體所有的牦牛(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2009年,帕玉村成立了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生産酥油、酸奶和“拉拉”(條形乾酪)等奶製品向市場出售。村民以牲畜、草場或勞力全部入股,年底享受分紅。索朗丹增説,帕玉村牧場品質好,又緊鄰公路,所以産品很快打開銷路。合作組織成立當年,帕玉村就實現集體脫貧。

  2012年,帕玉村列入那曲地區小康示範新村建設試點。昔日的“乞丐村”,開啟了邁向小康的新征程。

  這一年,布地、尼崩和所有村民只承擔了十分之一的造價就搬進“小康新居”;合作組織的牲畜住上了能抵抗暴風雪的暖棚;村裏不僅每戶門口都通了水泥路,還建起幼兒園,曾經不得不向鄰村乞討的帕玉村,向鄰村的孩子敞開懷抱。

  “2013年,帕玉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萬元。而在合作組織成立前,村裏人均收入還不足800元。”布地説。

2.jpg

  帕玉村玩智慧手機的藏族牧女(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生活好了,帕玉人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每週五下午,村幹部領著全村老少打掃衛生,撿拾公路兩邊的垃圾。村民還在公路一側修建了公廁,方便過路人使用。村裏喝酒抽煙的人越來越少,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濃。2017年,合作組織拿出115萬元,為每戶分紅2萬至6萬不等。

  從“乞丐村”到集體脫貧,到如今奔向小康,這個只有24戶、97人的村子還在發生新的變化:布地承包了合作組織新開的甜茶館;尼崩妻子德嘎——合作組織中的頭號擠奶能手,聽到能自動擠奶的養牛場可能在今年開工建設,開始憧憬有更多時間施展自己製作酸奶和“拉拉”的手藝。

  放假期間在帕玉村裏玩耍的孩子(2017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67歲的格瓊老阿媽作為村裏最年長的老者,希望帕玉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布地8歲的女兒格吉措用標準的普通話説:“我今年上二年級,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建設美麗的家鄉。”(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