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領航新征程】大山“女騎手”嚴克美

中國新聞來源:華龍網 2018年01月02日 11:2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嚴克美騎著男士摩托走訪村民。記者-李文科攝.jpg

  嚴克美騎著男士摩托走訪村民。記者-李文科攝

  重慶客戶端-華龍網1月2日06時訊(記者張譯文)車輛在當陽大峽谷中穿行,山澗不時有清泉流下,貪婪地呼吸著富含負氧離子的清爽空氣,看著路邊隨風搖曳的野花,不由得想起身為黨代表的嚴克美在十九大上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鄉:“我來自水的源頭,雲的故鄉,植物的王國,動物的天堂。”

  當陽鄉是距離重慶巫山縣城最遠的一個鄉,紅槽村是當陽鄉最遠的貧困村。嚴克美生在紅槽村,長在紅槽村,是村裏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也是第一個回村當起村支書的年輕人。嬌小的個子,穿著風衣騎上男士架子摩托,這位80後“女騎手”在崇山峻嶺中騎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山溝溝飛出“金鳳凰” 大學畢業後她毅然回到貧困村

嚴克美是紅槽村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記者-李文科攝.jpg

  嚴克美是紅槽村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記者-李文科攝

  “美美是我們村的驕傲哦,她是我們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從小就能幹得很!”紅槽村7社,64歲的村民王從明在自家地裏撥弄著煙葉,身旁是正在修葺的“戶戶通”入戶便道。紅槽村不大,村民們都走得很熟絡,嚴克美從小就是在各位叔叔伯伯的眼皮子下長大的,“算起來,她還是我侄女哦!”王從明笑道。

  1983年出生的嚴克美生長在距離巫山縣城147公里的邊遠高寒貧困山村——當陽鄉紅槽村。“小時候日子過得很苦,喝的是旱井水,種的地就夠自家吃的。”和城裏80後孩子看《葫蘆娃》、玩跳棋、吃巧克力不一樣,嚴克美童年的生活條件並不好。母親是文盲,父親文化程度也不高,家裏還有個妹妹。為了給姐妹倆攢學費,父母常是天不亮就背柴到隔壁鄉鎮去賣。一背篼柴,走一整天山路,換來幾塊錢。

  初二那年,因為家庭貧困,嚴克美主動向父母提出來,自己不讀了,把錢留給妹妹繼續唸書。“她每天幫我們做飯,種田,還要喂七八頭豬。”父親嚴世文哪舍得女兒放棄學業,在嚴克美輟學半年之後,有一天,嚴世文從衣櫃裏拿出了幾百塊錢,“女子,你去繼續讀書,我和你媽媽借錢都會讓你讀下去!”

  背篼裏背著地裏挖的洋芋,手裏攥著媽媽親手做的辣椒醬和爸爸給的皺巴巴的錢,嚴克美再次踏上了求學之路。沒有錢坐車,只能靠雙腿,從紅槽村走路去學校所在的官陽,往往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但這條上學路,嚴克美還是走得“風雨無阻,不言放棄。”

  環境的艱苦,生活的艱辛,讓她萌生了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的願望。2004年,嚴克美考入四川宜賓學院,成為該村第一個大學生。大學期間,品學兼優的她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于2006年4月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

  2008年畢業後,嚴克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文秘工作。儘管工作環境舒適,但她忘不了村民的感情,牽掛著家鄉落後的現狀,牢記著自己的黨員身份,總想為家鄉、為組織做點什麼。當了解到紅槽村黨支部書記準備離任時,她毅然辭去工作,向當陽鄉黨委彙報回村帶領群眾發展的想法,毛遂自薦進入村班子工作。

  小妹崽當上“領頭雁” 為村民修好路引來自來水

嚴克美與村民攀談了解情況。記者-李文科攝.jpg

  嚴克美與村民攀談了解情況。記者-李文科攝

  “考個大學有啥用?畢業還不是一樣在外面混不走!”“年紀輕輕的小妹崽懂什麼,能幹出些啥名堂?”剛剛回村的嚴克美,總是能聽見村民間的竊竊私語。實在不開心,她就山上山下跑幾趟,或者對著電腦不停地翻紙牌。“村裏無論物質還是思想都很落後,我不正是為了改變這個情況回來的麼?”嚴克美很堅持自己的決定,一如當年父母堅持要供她讀書。

  兩個月試用期後,嚴克美的優秀表現得到了村民的認可,2009年1月,她正式擔任紅槽村黨支部書記,一幹就是4年多。

  “紅槽村就是這樣,如果有村幹部‘胡鬧’,在這裡連口飯都討不到吃。”嚴克美深知村民的個性,要想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老支書告訴她要學會“厚臉皮”。“別人不支持你,你就經常去,一直去到他同意為止。”嚴克美如今已經掌握了“厚臉皮”的精髓。

  2010年,紅槽村迎來農網改造。“有的村施工隊走了,卻拖欠村民工資,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發生在紅槽村村民身上。”為了讓參與施工的村民及時拿到工錢,施工隊離開之後,嚴克美跟著到了巫山縣城,找到供電公司負責人,在縣城“扭到費”了一週,直到看到供電公司把工程款打給施工隊,施工隊把工錢發給村民,她才離開。

  在嚴克美回村當村支書以前,紅槽村通往當陽鄉的路都是村民用鋤頭挖出來的,只有2米多寬,不要説通汽車,下個雨走路都是濕滑泥濘。“要想富,先修路。”嚴克美跑上跑下,“厚著臉皮”要來了修路物資。

  最開始,沒人理睬,嚴克美便帶著村幹部自己幹。運爆破物資,拓寬路基,慢慢地,看到成效的村民開始加入投工投勞義務修整道路的隊伍。2年後,一條寬5米,11公里長的村級公路通了。

  巫山盛産土豆和紅苕,紅槽村6社的伍仲傑背了一背篼紅苕在水龍頭下沖洗,要是放到5年前,她可能不會洗得這麼輕鬆。伍仲傑今年55歲,在紅槽村喝了50年的旱井水。要是碰上雨水少或者冬天結冰,旱井沒水,就得走十幾裏山路去山下擔水喝。

  嚴克美也是喝旱井水長大的,解決村民的飲水問題成為讓她心焦的事。2011年,嚴克美當選全國勞模,她鼓起勇氣給政府寫了一封信,反映了紅槽村飲水難的問題。沒多久,她收到了回信,和這封回信一起的,還有政府為紅槽村鋪設4萬多米管網的送來的扶持政策和資金。如今,紅槽村家家戶戶都喝起了自來水,戶戶通了水泥路。

  路修好了,水也通了,嚴克美開始帶領村民們發展經濟。當時,村民觀念落後,一直靠種植祖輩傳下來的“三大坨”即洋芋坨、包谷坨、紅苕坨為生。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嚴克美按照“大戶帶動、散戶跟進”的發展模式,&&流轉土地種植烤煙20余畝,帶動全村發展烤煙1200畝,新增産值近300萬元。同時,她&&籌建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全村發展山羊1500多只、生豬1000頭,畜牧産值180萬元。3年時間,村人均純收入就從不足2900增長到7000余元。去年,紅槽村終於揭掉了貧困的帽子。

  “紅槽村幅員面積11平方公里,有260多戶,890人。”嚴克美閉上眼睛都能準確説出紅槽村哪家有哪些人,是個什麼情況。從2008年到2013年,在擔任紅槽村村支書的5年時間裏,她騎著摩托車走訪,共行駛28800公里,這個數字足以繞地球半圈。如今,在她的腿上,還清晰可見當年騎車出車禍時留下的傷疤。

  玉靈村的“暖心人” 要讓鄉親吃上旅遊飯

嚴克美在紅槽村大力發展烤煙産業。記者-李文科-攝.jpg

  嚴克美在紅槽村大力發展烤煙産業。記者-李文科-攝

  2013年,嚴克美參加了從優秀村幹部中招錄公務員的考試,成為一名鄉鎮幹部。但她仍然牽掛著村民如何脫貧致富,兩次主動請纓擔任當陽鄉平定村駐村幹部、玉靈村“第一書記”。她説:“現在農村要做的事很多,這塊土地養育了我也鍛鍊了我,為鄉親們做點事、出點力,讓我找到了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

  她充分利用玉靈村水力、光能豐富的優勢,組織“一事一議”,將河道沿線集體山林出租給盛豐能源公司開發水力發電,每年獲取租金3萬元。同時,積極爭取政府投入30萬元,啟動建設光能發電站1座,預計年收益5萬餘元。

  嚴克美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專門記錄貧困戶的生産生活情況,誰家最窮,她就經常上誰家門;誰家遇到困難,她都及時伸出援手。

  貧困戶何文林視力三級殘疾,其子患有腦癱,嚴克美多方聯絡特教學校,幫助解決小孩上學問題,並爭取指標為其改造裝修房屋,開辦農家樂。村民許道敏、陳繼蓮身患腫瘤,花銷了大筆醫療費用,卻因對醫保政策不太了解未及時報銷,她便親自到縣城跑手續。貧困戶楊緒英原住的是茅草房,嚴克美冒著酷暑實地調查,為其申報D級危房改造指標,並與村幹部一道幫忙代建,切實解決住房安全問題。

  擔任玉靈村“第一書記”期間,嚴克美積極規範管理村便民服務中心,設置一站式服務大廳,嚴格落實村幹部輪流值班、分片走訪、民事代辦等制度,讓村民隨時找得到人、辦得了事。同時,督促按月做好村務公開,還村民一筆明白賬。

  為解決農村人才缺乏問題,她用自身經歷現身説法,動員3名本土人才回村發展,小學同學胡華回村挂職後成立起種植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紫色馬鈴薯500余畝,通過“直營店+電商”模式銷售,實現産值400萬元、利潤80萬元,帶動12戶、34人脫貧致富。嚴克美本人也帶領村民搶種脆李630余畝、中藥材300余畝,修建人行便道9公里,推動全村42戶、159人脫貧“摘帽”。

  嚴克美原來有個願望,就是回到紅槽村改變其落後面貌,為此,她甚至把工商大學畢業的妹妹也拉回村裏,當起了鄉村教師。如今,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她又有了一個新的目標:“我們當陽是水的源頭,雲的故鄉,植物的王國,動物的天堂。當陽大峽谷正在打造4A級景區,希望借著這種自然優勢,能讓邊遠農戶吃上旅遊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