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黃河特大橋上的“鋼軌醫生”:伴著別人的夢鄉 寒夜裏上路“探傷”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1月17日 15: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臨近春節,淩晨的天氣格外寒冷,京滬高鐵濟南黃河特大橋上,濟南西工務段的探傷工們兩兩一組,抬著上百斤重的探傷儀,爬上100多級的大橋階梯。從淩晨零點半四點半,一天中最冷的時段,他們要完成既定的鋼軌和焊縫探傷任務。

 

一年365天,濟南鐵路局濟南西工務段探傷工長季風運和同事們每天重復著這樣的工作節奏被稱作高鐵“鋼軌醫生”的探傷工。待夜間高鐵停運後,他們要開始對磨損了一天的鋼軌進行“體檢”。

 

焊縫探傷作業

焊縫探傷作業

  “高鐵軌道受到疲勞期的影響,會産生內傷。我們的工作就像B超室的醫生,使用超聲波探傷儀對鋼軌內部‘病害’進行‘掃描’,如果有異常,儀器觸摸屏就會形成一個個波形圖,併發出‘嘀嘀’的聲音,以此來診斷鋼軌傷損的位置。白天高鐵運行密度大,只能淩晨上路。”45歲的工長季風運是路局首席技師,已有25年的探傷生涯,傷損“確診”率高達99%以上,被工友們譽為“神探”。

 

德州東站至濟南西站、京濟、濟滬聯絡線和濟南動車所間的300多公里線路、167組道岔、6980處焊縫鋼軌,由季風運和同事們負責,每月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尤其是黃河特大橋這類重點設備,春運需要加密探傷。

  

季風運帶領徒弟在黃河橋進行探傷作業

季風運帶領徒弟在黃河橋進行探傷作業

  如同醫生害怕對病人誤診,探傷最怕誤判。全長5143.4米的濟南黃河大橋是京滬高鐵的重點難點工程之一,共有144個橋墩,由70多萬個螺栓連接而成。橋上風沙大、晝夜溫差大,為了保證探傷數據的準確,零下12℃的天氣,探傷工人堅持不戴手套作業,手都凍得失去知覺。

 

  日復一日,推著小車在鋼軌上行走,探傷工練就了一雙“鐵腳板”,但他們的行走速度甚至不及普通人,不到6公里要走三四個小時,因為走快了就可能漏掉傷損,留下隱患。一旦發現疑似傷損,還要反復探測,探一個焊縫一蹲就是20多分鐘,一晚上下來腰酸腿麻,都沒法正常走路。

 

  “幹了20多年,我覺得這份工作責任太大,米粒大的傷如果錯過,就可能斷軌,後果不堪設想”,季風運説,鋼軌探傷完全是靠超聲波的回波判定,9個通道4種聲音相互干擾,其“確診”的難度甚至超過中醫的號脈和西醫的B超診斷。

 

  按照規定,不同類型的焊接探傷週期不盡相同,為了積累原始資料,季風運每天都要將檢查過的焊縫全部列表,標明焊接類型、探傷週期、探傷時間、執機人、是否發現問題等,下班後再分門別類製成電子臺帳。6980處焊縫資料,若打印出來堪比一本厚厚的教科書。

 

只要線路上發現傷損,季風運都去審核,分辨波形並做好記錄。對於重傷傷損更換下的鋼軌,他還組織對斷軌進行解剖、拍照或錄像,同時將鐵科院組織鑒定分析的技術資料全部蒐集完善,製作成PPT,形成大數據庫,既方便職工學習,又能將其與6980處焊縫資料進行綜合比對。他帶領班組技術尖子創新的軌腰側面掃查法,被評為“全局黨內優質品牌”,通過這種方式,曾發現3處用傳統方法容易漏掉的鋼軌重傷。

 

仔細記錄數據

仔細記錄數據

  47歲的副工長任宇忠同季風運一樣,是25年的“老探傷”,他回憶兩人工作之初,從泰安到德州,100米一個焊縫,一步步地走著作業,走到哪住到哪任宇忠直言現在條件好多了,但還是落下了一身的毛病。

 

  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正是探傷工們最忙碌的時刻,每天晝夜顛倒的工作節奏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但季風運欣慰地表示,近幾年,工區的年輕人才迅速成長。工區35名探傷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一半是90後,80%以上是大學生。

 

  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的張嫻是工區唯一的女探傷工,去年工作分配時報名來到探傷工區。正常新職探傷工原本6個月才能考出一級探傷工資格,在師傅的引領下,張嫻一個月就取得了資格證,成為同批新職工裏的佼佼者。

 

  李世林、李志鋒等年輕職工,都畢業于專業院校,在短短的一兩年工作時間裏,成長為業務骨幹。

 

  “絕不讓一處傷損漏探。”高鐵飛馳、平安運行,一年一度的春運背後,離不開的,是這些探傷工人們默默無聞、日復一日的堅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