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 財經觀察:推動包容發展與平等增長——中國向世界展現領導力
新華社記者 杜靜 金旼旼
達沃斯論壇素以洞悉時代發展先機著稱。從其歷年年會的主題關鍵詞看,這一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論壇總是試圖在變化的全球經濟科技大潮中,把握那些可能塑造未來的重要變量,並且密切關注科技和經濟發展對社會的衝擊。
今年論壇年會的主題是“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對領導力的呼喚往往緣于對現實世界的迷茫。過去一年,從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到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很多在過去二三十年裏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遭到顛覆,包括全球化、自由民主、開放、合作等。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在於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性加劇,包容性闕如。
如何推動包容增長,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共同課題。在美國孤立主義情緒抬頭、歐洲排外情緒上升的當下,中國在推動全球包容增長中的角色和作用受到史無前例的關注。
從“撕裂”到“包容”——世界呼喚新型領導力
當今世界正處於某種程度的“撕裂”。而這種“撕裂”,正是2016年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經濟全球化和數字化近來導致更多國家兩極分化。贏家贏得更多了,輸家輸得更多了。這就為民粹主義論述開啟了空間,”世貿組織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説。
在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看來,當今世界的“撕裂”已經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他説:“我們現在更加需要一種應勢而為、勇於擔當的新型領導力。”
什麼是新型領導力?施瓦布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領導者應成為普羅大眾的“雷達系統”,用自己的敏感和同情心感知並回應大眾訴求;領導者還應成為普羅大眾的“指南針”,在正確價值觀和超凡遠見的指導下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達沃斯論壇在設定今年年會主題時呼籲,這一領導力意味著必須正視部分社會階層遭受的挫折和不滿,尤其是那些未能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階層。
有思路、有行動——中國積極踐行包容增長
“世界需要創新性的理念來推動包容增長,”施瓦布説。
過去一年,中國對世界的一項重要貢獻,就是對全球發展理念的昇華。在中國的積極推動和成員國的共同努力下,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確立了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框架,在這個全球經濟治理重要平臺上,首次把“包容增長”提升為更高層次的全球共識,著力應對不平等的挑戰。
推動包容增長,中國有思路,更有行動。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減貧是中國對全球包容增長的最大貢獻。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裏,使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佔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
“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中國領導人始終心繫人民福祉。2016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000萬人的預定目標、棚戶區改造開工600萬套、養老金穩步提高惠及1億多退休人員、基本醫保參保率固定在95%以上……一項項關鍵指標亮點紛呈,為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溫暖。
推動包容增長,中國絕不只是獨善其身。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中國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先後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既把自己發展好,也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中國領導人的論述,為建設更平等的美好世界指明路徑。
應勢而為、勇於擔當——中國助推包容性全球化新潮
在本屆達沃斯論壇年會設置的5個支柱議題中,“重塑全球合作”排在首位。論壇方面對這一議題的解釋:目前的全球合作體系已經過時,如今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打造一個有活力、包容性的新體系來幫助管控全球化的影響。
這一議題的設置正是回應2016年風起雲涌的反全球化浪潮。某種意義上來説,反全球化浪潮的出現正是因為此前各國國內政策和全球治理未能很好控制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導致包容性不足。因此,今年論壇期間,如何令全球化發展趨利避害、實現包容性發展將是重要看點。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增大以及國際地位提高,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丁遠説,“此次達沃斯論壇在反全球化浪潮漸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召開,中國對於全球化、自由貿易等議題的態度引起全球高度關注。”
在去年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困難停下腳步,要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注重同各自發展實踐相結合,注重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引領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吸引外資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中國正成為包容性全球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倡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推動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為推動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推動包容性全球化,中國被世界寄予厚望。“目前全球化正停滯不前,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推動力已不存在,未來全球化動力將主要源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説。(參與記者:有之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