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恭城書院,“通道會議”原址
央視網消息(記者 郭城)80多年前,楊光斌一家聽信謠言,害怕紅軍,逃到了山裏,幾天后聽説紅軍走了,他們才敢回家。家裏來不及帶走的那頭百多斤肥豬不見了,但是豬頭還在,而且豬嘴裏塞滿了銅錢,足足有300枚……在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像這樣的紅軍故事廣為流傳。透過紅色記憶的那份自豪,今天已成為通道人民走向脫貧致富的精神支柱與強大動力。
長征自此處處有“有通道”
通道侗族自治縣地處湖南省西南邊陲,在懷化市最南端,位於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素有“南楚極地、北越襟喉”之稱。縣委書記印宇鷹介紹,通道全縣總面積2239平方公里,總人口24.17萬人,有侗、漢、苗、瑤等2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88.1%,其中侗族人口占77.9%。
通道轉兵紀念館館長鄭湘介紹,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共有8萬餘人。長征初期,儘管紅軍英勇奮戰,取得了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的勝利,但“左”傾領導人採用的錯誤戰略戰術導致指揮失誤,使紅軍蒙受重大損失,湘江之戰,損失尤為慘重,兵力損失過半,僅剩下3萬多人。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紅軍在通道縣恭城書院召開緊急會議,採納了毛澤東提出的“放棄北上與湘西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的正確主張。13日,中央紅軍從通道轉兵貴州,避免了遭毀滅性打擊的命運。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軍事戰略調整,實現了轉敗為勝的偉大轉折,自此處處“有通道”。
通道作為革命老區,是紅色基因的成長地,也因“紅色”而典藏了紅軍長征通道轉兵這段光輝歷史。
紅色旅遊帶動群眾脫貧
“‘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於擔當’的通道轉兵精神,對於通道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印宇鷹表示,通道縣共有貧困人口4.99萬人,佔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通道縣正積極探索旅遊扶貧,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産業助推全縣人民奔小康。
通道縣保護好紅軍當年途徑通道的每一片山水和每一處遺址,保護和修繕了一批文物,通道會議舊址等紅色遺跡保存完好,徵集了珍貴文物300余件,改擴建縣溪轉兵新城,修繕和復原了恭城書院、東嶽宮、寶慶會館等;開通長沙至通道紅色旅遊專列,舉辦紅色旅遊文化節,提升通道革命老區軟實力;開發重走長征路、重溫入黨誓詞等紅色體驗旅遊;推出紅軍帽、侗錦、草鞋等具有紅色元素的旅遊工藝品,直接帶動1000余貧困戶5000余人參與發展紅色産業,為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6年,通道縣已投入旅遊建設資金1.4億元,將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參與旅遊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