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堆錦匠師”閆德明:靠一雙手上技藝 傳承中華文化

央視網報央視網 2016年04月28日 14:2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1111

  央視網訊(記者 王莉莉)19歲那年,閆德明放下書本拿起了剪刀,學習堆錦工藝。

  今年75歲的閆德明已和堆錦打了66年交道,堆錦見證了他人生成長過程。“之前它是我的工作,現在是生活。”

  如今他有個大計劃,要靠著手上的技藝,把堆錦文化傳承下去,並尋找新的出發點。

  看著長治堆錦長大

製作中的堆錦

製作中的堆錦

  山西省長治古稱上黨,長治堆錦,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這一地區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

  長治堆錦是把絲綢、錦緞用極具立體感的形式詮釋出傳統的國畫和雕塑藝術,享有“立體國畫”和“軟體浮雕”的美譽。

  早在明代晚期,長治堆錦就進入千家萬戶,就連尋常百姓家裏挂著、用的都是堆錦。

  閆德明的爺爺就是做堆錦的,是長治爐坊巷裏有名的堆錦店掌櫃。

  “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技多不壓身。”從小,閆德明聽著這些道理長大。

  做堆錦是件很費功夫的事,步驟極為繁瑣,從設計到製作,一件最普通的堆錦要用一個多月的時間。

  “民國年間,長治堆錦一度成為當時達官貴人追逐的時尚,新中國成立後,它作為國禮饋贈給前蘇聯和朝鮮,並大量出口加拿大、美國、英國和東南亞地區。”閆德明説,他從小看著爺爺做堆錦長大,

  由於堆錦一直採用“傳媳不傳女”的封建家庭式傳藝方式,加之絲綢錦緞製成本昂貴,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包括爺爺店舖在內,長治城大大小小的堆錦店舖全都倒閉。

  長治堆錦從這一時期開始中斷,直到1953年建起一個堆錦生産小組,掌握堆錦工藝的六位老藝人被請到工作小組,才開始續上斷了的堆錦血脈。

  按照慣例,學徒必須得3年時間才能學成,而接受能力快、也下苦工的閆德明只學了半年,就做出第一個作品。

  即使是最簡單的堆錦,也要經過紙上打圖稿、拓印、裁剪、貼飛邊、絮棉花、蒙綢等十幾道工序才能拼貼而成。

  堆錦的製作流程對閆德明來説並不複雜,比較難掌握的是技藝。比如絮棉花,厚與薄、大與小。另外畫工的技藝高低也決定著堆錦的製作水平。

  在閆德明看來,技藝可以學,設計卻只能靠自己,“絕大部分做堆錦的手藝人只會製作,不會創作,常常臨摹。”

  期待堆錦技藝走向世界

在紙板上打圖稿

在紙板上打圖稿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堆錦這門傳統手藝,從山西長治工藝美術廠廠長退休後,閆德明建起了自己的堆錦工作室。

  前段時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閆德明,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閆向軍、閆向輝,用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一幅高2.08米、寬4米的永樂宮壁畫《金母元君朝元圖》堆錦縮小版。

  山西工藝美術協會的多位藝術大師表示,這幅堆錦作品中的36位神仙活靈活現,可以稱得上長治堆錦的巔峰之作,也代表了長治堆錦藝術的最高水平。

  媒體賦予閆德明“堆錦匠師”這一稱號,但他只把自己當做手藝人。

  對於閆德明而言,他的使命不僅僅是傳承堆錦文化,還要讓它走向世界。

  現在,閆德明的徒弟遍佈全國各地,他希望堆錦這種中國民俗藝術的精華,能夠再一次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載體,在對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