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簡嘎變了,“心”回來了!
——貴州省鎮寧縣簡嘎鄉提振群眾脫貧信心的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農曆大年初六,往年這個時候,位於貴州鎮寧的簡嘎鄉已經是人去村空了,然而,今年很多人沒有再出去打工。“這兩年我都快不認識家鄉了,變化真的太大了,身邊親友的致富經歷也讓我有了留下的信心。”以前在浙江打工的王小剛,今年準備加入貴州德康養殖公司的養豬計劃,他信心滿滿地説:“這活路有搞頭,養豬致富我看行。”
路修好了,車回來了
簡嘎鄉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屬於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人多地少、交通閉塞、教育落後這些致貧的普遍原因,在簡嘎鄉表現得更加突出。即使是路修通了,從縣城到這裡還是需要一個半小時,全鄉95%的人口是布依族,有些上了年紀的群眾甚至不會講漢語。過去,脫貧的唯一齣路只有外出務工。2015年以前這裡的青壯年勞動力80%以上都外出務工。“看不到脫貧的希望是這裡無法脫貧的關鍵。”簡嘎鄉黨委書記饒思紅説,來簡嘎工作近3年,他感到脫貧攻堅工作中最難的就是讓大家煥發出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要讓群眾看到脫貧希望,就要讓他們看到變化。”
説起變化,自從2016年簡嘎鄉被納入全省20個極貧鄉以來,最讓簡嘎人津津樂道的是家鄉的路,從通鄉路到通村路,今年則是通組路,一年一大步,以往十里八鄉最難到的犄角旮旯,如今因為交通便利,成了商品集散地。臘月二十八的年場,簡嘎鄉迎來了大堵車,但被堵在路上的司機們卻沒有變成“路怒族”,反而下車主動疏導交通,臉上還洋溢著笑容。原來,往年因為路不通,在外工作買了車的人都不敢把車開回家,因為砂石路太毀車,去年通鄉路加寬升級,通村路全部修好,今年過年大家都把車開回來了。“在簡嘎人的微信群裏看到家鄉的路修得這麼好,就趕著把車開回來,跟等不及要穿上新衣服一樣。”一位開著浙江牌照的司機高興地談起他對家鄉變化的感受。
脫貧有著落了,人回來了
今年過年,韋明勇家裏的客人特別多,原來,前年返鄉創業的他,去年養豬獲得大豐收,不僅還清了蓋房欠的錢,還餘下了6萬多元。“自家打個翻身仗不算,我還給10戶貧困戶每人分了4000元。”韋明勇話裏透著自豪。
“昨天來了5撥客人,今天一上午又來了6撥。我們都喊表哥表弟,其實也都叫不上名字。”韋明勇的愛人楊青一邊忙著招呼顧客,一邊講述著來他家的“表親”們。利用生豬出欄後的農閒時間,楊青在簡嘎街上開了一家床上用品商店,這下,逛年場的人們都來店裏打聽她和丈夫返鄉後的“致富經”。“只要你用心養,肯定能賺錢。”楊青説,她對來的鄉親講,要養好1000頭豬,難也不難。説難,得先學技術、再辛勤苦幹;説不難,是因為技術好學、只管飼養,圈舍、種豬、防疫、銷售都由公司負責,對養殖戶是零風險,這種代養的模式是貴州德康公司在貧困地區的創新嘗試。據介紹,2015年以來,該公司已經在簡嘎鄉成立了41個豬場,在政府的擔保下,每戶貧困戶用2萬元的特惠貸資金入股養殖場,再招聘韋明勇這樣有經驗的返鄉創業人員負責豬場的生産,年底貧困戶直接參與分紅。基層政府、農業公司、創業農民、貧困戶四方在這個豬場裏形成了合力,扶貧資金精準發揮作用。
不僅在簡嘎鄉,整個貴州的農村都在推廣這種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的生産組織方式,不僅是養殖業,簡嘎鄉還以這種方式在全鄉推廣甘蔗、蜂糖李、反季節蔬菜等種植領域,做到了全鄉16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戶有産業脫貧的著落。
發展機會多了,心回來了
“以前推著群眾挪,現在領著群眾跑!”簡嘎鄉黨委書記饒思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變化深有體會。曾經,這裡落後面貌幾十年沒改變,群眾心氣兒沒了,都想走,基層政府想幹點事兒沒人響應。“大家都窮怕了,覺得我們幹啥都不行,這是貧窮的根子。”饒思紅分析説,“要讓群眾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我感覺這是脫貧攻堅的中心工作。”談起對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饒思紅説:“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黨員幹部要讓群眾明白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著咱們這些偏僻的農村,要把中央、省市縣的支持兌現成群眾身邊的變化。看到變化,就看到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動力,行動起來了,脫貧就不難了。”
饒思紅算了一筆賬,簡嘎鄉有12000人,去年各級各類資金有近11億元,這其中絕大多數資金都用於修路、蓋學校、建水庫、平整土地等基礎設施。“極貧鄉鎮基礎設施欠賬太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把農業農村發展放在優先地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這些年在簡嘎都落到了實處,道路、水電、衛生、教育提升了,這給予群眾的獲得感比直接給他們錢還明顯。”以前,全鄉510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部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務工,這兩年正以每年1000多人的速度持續回流。
“還有更多的人在回來的路上,你看,在外的簡嘎人都在琢磨怎麼搭上簡嘎大發展的這趟車呢!”饒思紅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著大家在微信群裏的熱烈討論,“不僅人回來了,更重要的是心也回來了,簡嘎振興,快了!”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