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文化扶貧”,認為——
助力脫貧攻堅,文化要精準深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解決扶貧脫貧的任務艱巨。在中央的號召和領導下,當前全國正在打一場脫貧攻堅的決勝之戰。今年兩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脫貧攻堅,要發揮文化凝聚力量的作用”“要用文化涵養水土、化育環境、留心留人,構建美好家園”“要挖掘文化資源,發展特色産業,使貧困地區獲得實效實惠”……長期以來,從“扶貧先扶智”的理念創新到“送文化”“種文化”的有效實踐,“文化扶貧”在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作用正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兩會期間,文化如何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再度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文化扶貧”的難點在哪?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當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比如“輕文化”的思想仍然存在,公共文化建設缺乏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低、效果差。全國政協委員、畫家韓必省列舉了一系列的數據,2015年貧困地區文化站沒有專職人員的佔28.1%,沒有在編人員的佔30.7%,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佔64.6%。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貧困地區縣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不達標的分別佔33.2%和32.9%,目前還有近三分之一的貧困縣不能經常性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部分家庭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上不了網。而且,貧困地區居民多以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為主,面向他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産品依然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崔小田等透露,近年來各類文化惠民活動很豐富,但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完善也制約了部分村莊享受文化成果,比如交通受限、舞臺車輛難進村、舞臺車進村找不到空地搭建舞臺、相關設施缺乏專門人員管理等。全國政協委員、編劇侯露曾長期在地方從事戲劇工作,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她告訴記者,僅以大別山老區安徽六安市為例,現在僅金寨縣尚有1個劇場,而且是全市僅有的1座;因種種原因,如今全六安市僅存2個國營劇團,而且後繼乏人。“類似這種情況,在其他貧困地區也較為普遍,安徽阜陽、宣城這些老區、貧困地區都沒有劇場,臨泉縣有200萬人口,無一劇場;無為縣150萬人口,無一劇場……就這樣,老百姓還是常常打著傘,在雨雪中看民間戲班的傳統戲演出,他們對傳統戲曲的深情讓人感動,他們對文化的渴求亟待解決。解決人的貧困,僅有經濟上的幫扶是不夠的,還要發揮文化強‘智’扶‘志’扶‘德’的作用,讓他們在精神上不貧困,才能更好地拔掉‘窮根子’。”侯露説。
攻堅克難,文化應當如何發揮應有的作用?韓必省認為,要建立信息對接平臺,推動公共文化建設和文化扶貧精準化。加強貧困地區的文化統計工作,通過深入調查,了解貧困地區文化發展的人力、物力、財力等需求,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和共建共享機制,推動人才、設施、資金的精準投放。針對貧困地區不同區域、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程度、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等特殊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推動文化産業扶貧,增強公共文化建設和文化扶貧的實效。根據貧困地區特有民族、民俗等特色文化資源情況,以特色文化為引領,打造當地特有的文化品牌。通過文化産業發展,一方面增強貧困地區文化氛圍,提供有助於公共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提高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加當地群眾收入,擴大就業,縮小貧困差距,從而有效實現脫貧。
今年1月,記者到寧夏固原採訪,親身體驗了中國文聯在當地開展“文藝扶貧奔小康”志願服務行動的現場情況,真切感受到了文化扶貧促進當地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的作用。在此項行動中,主辦方結合當地文化實際,開辦了手工編織班、刺繡剪紙班、插花藝術班等,許多周邊村民既學到了技能、傳承了技藝,也得到了經濟實惠,編織、刺繡或插花産品每件能賣到10元到30元不等。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安順市文聯主席姚曉英錶示,貴州當地許多人從小就會做雕刻、蠟染、銀飾等手工藝,老百姓可以把自己手上的資源利用起來,“貴州的文化力量就是我們的經濟力量,也是我們的扶貧力量”。她認為,文化扶貧既為扶貧攻堅提供精神動力,也有助於文化外延的發展和文化産品、産業的打造。貴州在脫貧攻堅戰中,以文化旅遊為基本平臺,讓大量農民找到了新的就業機會。從傳統的“捐建”“援建”或者直接派發扶貧款,到越來越重視扶持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文化扶貧”正愈加精準和深入。
除了為貧困地區“種文化”,挖掘當地的旅遊文化資源助力“文化扶貧”,也備受代表委員的關注。民盟中央的提案指出,我國許多貧困地區也是旅遊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優美的地區,旅遊扶貧具有成本低、效果快的特點,是一種典型且高效率的“造血式”扶貧,應該加強旅遊扶貧的統籌規劃和“旅遊+教育”的智力扶貧模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榮委、中國民協名譽主席馮驥才長期推動古村落保護,在今年兩會上,他特別強調了要“開展”而不是“開發”鄉村文化旅遊。他指出,開展鄉村文化旅遊要保護農村文化傳承,要確保文化生態的良性循環,留住了鄉愁才能留住人、才能更好地為扶貧脫貧凝聚力量。侯露則認為,各級財政應該結合我國城鎮化建設及當前特色小鎮的建設,補齊老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建設的短板,讓老區、貧困地區的群眾有劇場看戲、演戲,發揮民族戲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有的作用,同時也要有效地盤活資源,讓投入流轉起來。(作者:鄭榮健 張 成 何瑞涓)